伟大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近日同时在读金刚经和维特根斯坦,读着读着,不免要感慨:伟大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啊!!

略举一例为证: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提到”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都是不可说不可说,正如南怀谨老师所说”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佛祖还在华严经和法华经中说”止。止。我法妙难思。”

而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序言里是这么说的”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只有总题一行字:”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也曾说,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抽象和还原,这在计算机术语中叫做”有损压缩”。因此,也许我说的话永远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思想也永远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也许这就是人类所谓永恒孤独感的来由吧。

所以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通往神性的道路。

胡笳十八拍

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归客。
深夜里,当一切都归于沉寂;
胡琴孤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仿佛一下就置身于漠北的荒原。
疾风,劲草,还有裹着严严实实的人们。
乡愁,别恨,数十年间的逝水无痕。
慨、悲、叹!

今天的两部电影

十七岁的单车 Beijing Bicycle
什么样的信念和冲动,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砖头?

千年女优 Millenium Actress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与狼共舞

昨天程序有了个初始的版本,今天一晚起来就看了部《与狼共舞》,补偿自己下。:)

看到Kevin带领Sioux族人抵抗Pawnee人的时候很感伤啊。虽然电影表现的是印第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不像白人那样贪婪和堕落。可是当Sioux有了枪之后……我觉得的他们对待Pawnee最后一个战士,和白人对待white socks没什么区别。

小时候看电影总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或是某一位人物。现在我才知道,不是英雄的人总是大多数。他的每一次成功逃脱付出的仍是某一个,或是许多小人物的生命,实实在在的生命的代价,无论是友是敌。

卢梭说巴黎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羞耻。高更追随了这种理念,他终生与大西地为伴,可是就在Tahiti,他看到的仍是生老病死的循环,尔虞我诈的斗争。

库布里克在他的2001太空漫游里暗示说,人类的进化不过是工具的先进化。从骨头到太空飞船,不过换了种形式罢了。

是这样么?

Taken说了什么?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Taken,才发现它讲述的东西并非仅仅是我之前了解的那样。

Taken是斯皮尔博格(Steven Spielberg)拍的电视剧,讲述了三个家族三代人和外星人的故事。也许正是外星人这个远离现实生活的话题,才给了我们足够的高度,以审视生命,审视我们自身。

Why do people want so desperately not to be alone? Why is it more comforting to think you are being watched than to know that no one at all is watching? And why, really, does that make us any less alone? In the end, if there are others out there, then wouldn”t we be, all of us, still alone together?

I have this idea about why people do the terrible things they do. Same reason little kids push each other on the schoolyard. If you”re the one doing the pushing, then you”re not going to be the one who gets pushed. If you”re the monster, then nothing will be waiting in the shadows to jump out at you. It”s pretty simple, really. People do the terrible things they do because they”re sacred.

–孤独和恐惧,我们人生境遇

We”re all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 cliff, all the time, every day, a cliff we”re all going over. Our choice isn”t about that. Our choice is about whether we want to go kicking and screaming or whether we might want to open our eyes and our hearts to what happens once we start to fall.

–觉醒,伴随着心灵的坠落

When you”re little, you like to 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but the last thing you really want is to know too much. What you really want is for grownups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 place where dreams can come true and promises are never broken. And when you”re little, it doesn”t seem like a lot to ask.

–我们长大了?我们成熟了?

Christmas is all about hope. Kids hope for new toys. You get older, and the toys get bigger, but the hope stays the same. Some people might hope for peace on Earth or maybe for a better tomorrow, whatever their idea of that might be, but most people still just want something bright and shiny and new.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People like to examine the things that frighten them, to look at them and give them names, so saints look for God, and scientists look for evidence. They”re both just trying to take away the mystery, to take away the fear.

–无力的反抗

People talk a lot as i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always see things for what they really are. But everything we do, every plan we make is kind of a lie. We”re closing our eyes and pretending the day won”t ever come when we won”t need to make any more plans. Hope is the biggest lie there is, and it is the best. You have to keep going as if it all mattered, or else we wouldn”t keep going at all.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They find meaning where they can, and they cling to it. In the end,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what”s a trick and what”s true. What matter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我们需要信仰吗?

I don”t k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I don”t know what I”m going to be, what I”m going to learn, but what I do know is this-life, all life, is about asking questions, not about knowing answers. It is wanting to see what”s over the next hill that keeps us all going. We have to keep asking questions, wanting to understand. Even when we know we”ll never find the answers, we have to keep on asking the questions.

–也许,从来就没有,也不会有答案

《雷雨》——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刚刚的课上老师放了话剧《雷雨》。看见熟悉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一下子又鲜活起来。

今天再看《雷雨》,才发现它完完全全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雷雨来临之前愤懑的情绪压抑着,蓄积着,折磨着几乎所有的人。社会的也好,家庭的也罢,在这里,我不想说他们的悲剧都有怎样的根源;单就他们每一个人来说,我看见的几乎都是悲剧–除了一个人以外。

周朴园:也许和侍萍相比,在物质上他并没有失去什么;也许他的所谓纪念,更多地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可是”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是就会忘了么”?他有社会上的地位,有家长的尊严,可是他”不喜欢女人家”,再也没了爱情。亲情似乎也没有,连他的儿子也怕他。

鲁侍萍:三十多年的恨与悔,三十多年来一天天受的苦。生活对她来说就是那么现实与残酷。也许这些都还能忍能熬,可是女儿的不幸福呢?

繁漪: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可是周萍偏偏把她救活了,再让她慢慢地渴死、枯死。

周萍:一段不堪回首的不伦之恋,沉重而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周家的空气里都是罪恶,他又何尝不被煎熬?

周冲:”有一条轻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有梦的人我总是很难说清楚。也许他们总是需要足够坚强,才能忍受没有同道中人的寂寞,才能忍受幻灭那一刹那的重量。

四凤:你爱,却从不知晓爱的悲哀!当真相终于来临的时候……

鲁贵:有过爱的人,有着真性情的人,似乎都在痛苦着。理想和爱情都成了折磨人的东西,唯有鲁贵,一如既往地,没心没肝地,快活地过着日子。有吃有穿,赌两个小钱,喝两口小酒。对老爷和少爷靠的是嘴皮,在家里摆的是架子,活脱脱一副小人嘴脸。只可惜我从他的小曲里听出了知足且”幸福”的人生–“花开花谢年年有,人过了个青春不再来”。

近日推荐

湖心亭看雪
此般心境、况味,实乃幽绝!

改变了生活精神品质的阅读
最近点了好几篇文章,发现都是他写的,觉得真的挺符合我的口味–至少标题是。他的文章看了不少了,这两篇是我觉得写的有思想有深度的(其他几篇也没耐心细读了)。有时真是感慨,网络真的已经把我变成速食主义者了。

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高度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穷男生不该有爱情》

最初很甜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科幻电影的我迷上了银幕中的爱情。看见纯情的少男少女或是帅哥美女终究走到了一起,总会觉得心花怒放。看到文章中的他们彼此相爱,真的很开心!

可是后来……只剩下叹息。有情人为什么不能终成眷属?难道浪漫和奇迹只属于小说和屏幕,难道我们的真实世界多的只是遗憾么?相遇相识而不能相知是一种遗憾,相遇相识相知而终究陌路则更让人遗憾。记得看《亮剑》中李云龙当上代理军长的那一段时。夫妻俩一个喜欢年画,一个喜欢油画;一个在扣脚丫,一个在赏画。反差太大了!当时心里一紧,生怕他们就此同床异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最后,是痛苦。还是那句老话:我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人生的追寻》多说两句

饶牧师的演讲很具感染力,只可惜,他是作为一个牧师在讲道。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演讲者,我感激他所分享的生命经验,也为他的激情所打动。牧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孜孜不倦地传播福音(不知这样说是否准确),向世人传递爱的讯息。他的问题有他自己的答案,一个预设的答案,为演讲中每一个问题事先想通了的答案。并不是说这样的答案是假的,或是不经思考的。恰恰相反,这张答卷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融会数十年生命宝贵的经验。但这个演讲时候就有了的预设答案永远不会是我的答案。我将继续寻找,并期待和你一起分享(我说话也开始像牧师了:em424:)。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许本来就很难说清楚吧。我们想要追寻所谓的真实,可什么是真实呢?也许就像李洱说的”‘真实’就像是洋葱的核。一层层剥下去,你什么也找不到。” :P

《人生的追寻》听后感

陆陆续续分了好几次,才听完饶孝楫牧师的讲道–《人生的追寻》。

我不是基督徒,可我抵挡不了饶牧师那种磁性声音的诱惑。高尚、纯洁而又满怀悲悯。就在今天,在书架上多的是教授生存技巧的今天;今天,在人们大侃经济、政治和足球的今天;今天,在信息唾手可得而到头来我们却发现心中空空的今天,谈论生命,谈论人生是多么的难得!很遗憾,”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平常很难提起,也很幸运,今天终于听到了,尽管饶牧师谈论宗教的一部分我并不能完全接受。

我有一个信教的同学,和他很谈得来,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傻乎乎地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用基督教徒常说的词来说,叫做”分享”。分享生命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人生路途中的喜与乐。(和他相比,我常常觉得自己做的很差:不接受基督教,可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却是乱七八糟,和他人的关系不算和谐,生活的态度有时也不健康。)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切哲学和宗教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至少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不仅不信教,而且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败坏了胃口。那么,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存在着虚空呢?”人生在追求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是饶牧师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共做六大页的笔记,不过实在没时间细说了。大致提一下纲要,有兴趣的就向我索要录音吧(网上原来的那个链接已经没有了,我的主页空间也实在放不下,3个文件一共18.6MB)。

饶牧师说”人生就是一个追寻、探索的过程”,他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阐述人生的状态(顺便提一句,国内提到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多半是用在管理学中,有意思)。首先,人追求存在的权利,这也是最简单的生理需求;之后,人还要追求存在的合理。我们想要地位更多,赚的更多,有安全感。(我们是用外在的物质来维系内心的安全感么?*)在满足了存在的权利和存在的合理之后,我们还要追求存在的卓越,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成就感。(生命、命运、机遇、环境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希望得到,但我们不一定得到)此外,我们还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永恒感的追寻。生命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短短数十年,到底要做什么?最后要得到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活世上最大的努力就是忘记死亡,这是一个很可怜的悲剧。我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有着死亡的惧怕,可是又想要活下去。我们有永恒的概念,而又有短暂的现实–悲剧!)(永恒的观念是存在于我们心中人类有史以来内心深沉的渴望,生存的本能,生存的概念(思想),生存意义的概念(找不到答案),生存的自觉这四者使得人很苦。)之后主要是对生存意义的引申,之后是上帝。

* ()内直接引自饶牧师的录音,有少许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