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ing for what
For a while, life went back to being life, and almost everyone forgot the things that that summer had brought with it from out of the sky.
— Ally
Beyond the Sky
连着几天在网上转悠,才发现就业长的和出国越来越像了。面经一张张地贴出来;总是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材料和缩写;大家总在焦急地询问着什么;在感慨牛人当道的同时不免总是郁闷和被打击;一不留神却发现连《求职胜经》这样的书也快要出版了。
当年,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红遍大江南北,而和它差不多同时的《我平庸我快乐》却几乎无人问津。前一本在印刷的50多次之后又出了续篇–《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而前一本在当当上的浏览次数至今没超过100。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人们爱看的是《细节决定成败》,爱看的是《你也能成功》。当我知道还有人把《沧浪之水》奉为正面教材的时候,我简直要无语了!!
曾经有人说,人生就好像一片茫茫黑夜,每个人都急匆匆地爬上小船,拼命向前划,可是却从不思考究竟应该划向哪里;出国和工作也是类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在出国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规划,这就是一个趋于理性的过程,也就是太傻上为什么会登出《走出膜拜》这样文章的原因。那么工作呢?我们投出简历因为它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抑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看见别人也划向那里?
我们有所谓的目标,却少了持之以恒的信念;我们有了强、牛、顶、re、赞,却没有时间静静地思想;我们多了浮躁和焦虑,却少了安宁和快乐。难怪诗人都要感慨”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今天,我撇开书本,丢掉作业,忘记烦人的工作;是的,我只要享受一下久违的蓝天和阳光。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生活的“平庸”状态
“出国旅行的欲望,又蠢蠢欲动。我冷静的思考, 那不过是一只绑了线的小鸟。短暂高飞,弄乱了一切。兴奋过了头, 精疲力竭的回到老笼的荒唐过程。我自我安慰,望著遥远的天空,苦笑、叹息。”
–畿米
有多少人渴望长途旅行呢?有多少人期待一场奇遇呢?又多少人不得不这么”庸庸碌碌”地活着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东西总是别人的好”。那么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的生活是否也是别人的梦呢?Brickman等教授在1978年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随机选取了一些人调查他们的高兴程度,之后又调查了伊利诺伊州22位彩票大奖获得者的高兴程度,令人惊讶的是,两个人群的高兴程度几乎相同!其实,我们往往高估了外界事物,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又低估了自身的适应能力。我小的时候就想要是有一台游戏机,一盘三国志的游戏,此生足矣!可是后来有了电脑,有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玩的时候,发现也不过如此了。
这也许不应该归咎于本性中贪婪,经济学告诉我们,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消费品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学习、周遭的人和事同样也是日复一日的消费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我们的新鲜感越来越小,最后当然就厌倦了。
当然,这只是当局者迷,庸庸碌碌的生活在另一个角度看来仍是真实而美好的。对这一切视若无睹的我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精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那也就是本应该属于我们但是却没有得到的那些–被忽视了的生活乐趣。和经济生活不同,这里的机会成本几乎是无法从收益中得到弥补的。”年少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未来都很美好,以为铺满鲜花的大道就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的到来。于是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早日脱离父母的束缚去自由飞翔。可是我们的哲学学得不够好,忽略了美好、自由的另一面是艰苦、独立、没有人可以依靠的真实。于是,我们将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孩子身上,独独忘记了能承受这一切的实际上只有自己。”这是一位网友对生活的描述,而我的总结就是:幸福总在彼岸。也许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明白,他们付出了什么。
“适应性偏见”使我们麻木和厌倦,使我们忘了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正常人通常都是损失规避的。安于现状正是这种损失规避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一方面我们抱怨,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上却乏善可陈。如此这般循环,成了一个怪圈。哪天才是一个尽头呢?
什么?你说今天?
摄影:虚幻抑或真实?(一)
摄影是什么?在旅游景点看见快速拍照的服务,总觉得摄影是一门”技”术;而在画册上看见美轮美奂的图片,我又不得不赞叹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摄影究竟是技还是艺呢,也许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至于是”技”更多还是”艺”更多,恐怕得取决于摄影者的拍摄目的、拍摄技巧以及他对于摄影的理解。
作为一门技术,摄影忠实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旅游留影还是新闻图片,它帮助我们扩展了视野,延伸了记忆。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摄影就像是绘画的延伸,正如委拉斯贵兹(Diego Velázquez)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Innocent X)使今天的人们得以获知那个时代的直观印象一样,摄影以绘画不能企及的真实与可信征服了我们。书店里、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老照片层出不穷,这固然源于人们的猎奇心理,但也正是摄影的出现才使这样的愿望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摄影最早被成为摄影术的原因。
而作为艺术的摄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种类–如果它们允许被分类的话。人们大都愉快地接受了作为艺术的摄影,无论是惊叹于照片中的美景,或是为严肃的主题而深思;无论是为妙手偶得而心生感慨,或是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击节赞叹;摄影都以它独有的视觉冲击力感染着我们,鼓动着我们。
这样看来,作为技术的摄影与作为艺术的摄影似乎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然而摄影的普及模糊了两者间的界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相机,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拍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影像。数码技术更是推波助澜,影像文化应运而生。而在文化大旗之下,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技?还是艺?也许我们根本就无需刻意地区分它们。可是我却悲哀地发现,面对影像洪流的持续冲击,我变得麻木且无动于衷。世界五十大美景美么?噢,是的,我匆匆地拖动滚动条,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滚滚洪流之中,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又如何去看待摄影呢?
感受和表达
我曾经在自己的主页上这样写道:”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是追求,是享受?是磨难,是升华?……人生,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两条,感受和表达。感受就是作为匆匆过客的我们所能做的。世界是如此美好,我们只有用上全部身心才能在寻到绚烂画面的时候,觅到属于自己的深沉的韵律;世界又是如此的丑陋,我们也只能用上全部的身心才能从中看见大欢喜和大悲伤,才能于无所希望中获救。而全部的身心也正是感受的凭借与实质。”
这段话并没有说完,只谈到了感受,却没有说起表达。表达是说么?是唱么?抑或是写么?是,又不全是。表达是行动,是参与,是融汇了全部身心的创造。这完全是一种广义的创造,而不必有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果。无论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首即兴的小曲,一项真正投入的运动和事业,还是一篇发自内心的文字,……这些都是表达!假如把感受说成是一种体会;那么表达则更多的是一种抒发;如果说感受是一种被动的经历,那么表达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投入;假如说感受着的人有丰富的情感,那么表达着的人则拥有生命的自觉。
没有感受,人生的田野一片荒芜;而没有了表达,在广袤的绿野中我们又会迷失自己的方位。黑豹的歌儿唱得好:”就让那心中的火,重放出它的光芒!不要在深处躲藏……”。火焰凭借感受而蕴蓄,而又必将经由表达而怒放!这样的一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我期待,并将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