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最后一课”观后感

看完了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最后一课,终于忍不住想要写点什么。

兰迪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在去年9月被确诊为胰腺癌后在卡耐基·梅隆向做了最后一次讲演,分享他人生的快乐、经验和体悟。“最后一课”在网上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流传极广。因为这次演讲,他被ABC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所在的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布什来信称赞他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看兰迪的“最后一课”,首先是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所打动。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却有着和平时一样饱满的热情。谈起儿时的梦想,谈起成长的经历,谈起父母、同事、学生,谈起他的妻子,我能听到的只有真诚和爱。把兰迪的“最后一课”放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来考量其实并不一定恰当。这次演讲哪怕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也丝毫不能减弱它的光芒和力度。这是一次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少数,善于讲演的人也是少数,兰迪正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更何况他所讲的又是人生这一个重要的话题!看兰迪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了那本《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是加州理工的物理系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以爱闹、爱玩、特立独行著称。也许他们两个人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他们留下的演讲和书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他们的存在,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两个head fake,在兰迪没有说出来之前,我都想到了。这不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讲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去过人生的讲演。生活在这个时代,会突然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技巧、教程、howto、guide。。。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心情。。。有时候不由生出些许反感,仿佛没了这些书人们就不会工作学习与人相处了一样。但不得不说,这些书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当然,我的经验仅局限于中国),人们一方面需要面对传统社会架构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得应付过去所没有的新环境、新问题。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还顾不上人生的重要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今天的中国谈论终极关怀也许还太奢侈,但相对于它的重要性而言,这个问题绝对是谈的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在纯粹的宗教和世俗之间,我们需要更多坦诚的、积极的、热情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箴言。毫无疑问,兰迪的最后一课正是这样的内容。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坦诚和爱心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地留下“最后一课”的印象,这份遗留下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只能属于他的孩子。然而我们又何其幸运,能亲耳听到、亲眼见到这最后一课!

关于死亡,我们经历的太多,“最后一课”也绝非先例。之前也曾读过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还有黎家明《最后的宣战》。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然而面对死亡这一共同的事实,他们又是何其相似!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神秘,然而又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神秘。当这一天或快或慢来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真的都准备好了么?“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死无非是人生一体之两面,没有透彻的人生,又何来坦荡的死亡。“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一种人生境界,兰迪无疑是做到了。兰迪的家人和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伤痛。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突如其来或是渺小的死亡面前,不得不说,对于兰迪,除了惋惜,也还有些许羡慕。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是曾经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从最初的浑浑噩噩到后来的立志发奋,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我,爱读刘墉的励志书籍,爱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尼采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然而很快我就面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怎么办?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面对“平凡”这一件事?全世界有几个梦想体验零重力的孩子可以真正实现梦想呢?全世界又有几个人可以进入CMU学习甚至成为终身教授呢?如果不能——怎么办?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往其自身的解放之路,是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自内而外,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没有尽头。。。唯一重要的是:“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the karma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The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链接

[1]. 2007年兰迪被ABC新闻网评为年度人物
[2].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
[3]. 下载链接@VeryCD

近日推荐

湖心亭看雪
此般心境、况味,实乃幽绝!

改变了生活精神品质的阅读
最近点了好几篇文章,发现都是他写的,觉得真的挺符合我的口味–至少标题是。他的文章看了不少了,这两篇是我觉得写的有思想有深度的(其他几篇也没耐心细读了)。有时真是感慨,网络真的已经把我变成速食主义者了。

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高度

《人生的追寻》听后感

陆陆续续分了好几次,才听完饶孝楫牧师的讲道–《人生的追寻》。

我不是基督徒,可我抵挡不了饶牧师那种磁性声音的诱惑。高尚、纯洁而又满怀悲悯。就在今天,在书架上多的是教授生存技巧的今天;今天,在人们大侃经济、政治和足球的今天;今天,在信息唾手可得而到头来我们却发现心中空空的今天,谈论生命,谈论人生是多么的难得!很遗憾,”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平常很难提起,也很幸运,今天终于听到了,尽管饶牧师谈论宗教的一部分我并不能完全接受。

我有一个信教的同学,和他很谈得来,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傻乎乎地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用基督教徒常说的词来说,叫做”分享”。分享生命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人生路途中的喜与乐。(和他相比,我常常觉得自己做的很差:不接受基督教,可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却是乱七八糟,和他人的关系不算和谐,生活的态度有时也不健康。)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切哲学和宗教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至少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不仅不信教,而且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败坏了胃口。那么,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存在着虚空呢?”人生在追求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是饶牧师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共做六大页的笔记,不过实在没时间细说了。大致提一下纲要,有兴趣的就向我索要录音吧(网上原来的那个链接已经没有了,我的主页空间也实在放不下,3个文件一共18.6MB)。

饶牧师说”人生就是一个追寻、探索的过程”,他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阐述人生的状态(顺便提一句,国内提到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多半是用在管理学中,有意思)。首先,人追求存在的权利,这也是最简单的生理需求;之后,人还要追求存在的合理。我们想要地位更多,赚的更多,有安全感。(我们是用外在的物质来维系内心的安全感么?*)在满足了存在的权利和存在的合理之后,我们还要追求存在的卓越,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成就感。(生命、命运、机遇、环境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希望得到,但我们不一定得到)此外,我们还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永恒感的追寻。生命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短短数十年,到底要做什么?最后要得到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活世上最大的努力就是忘记死亡,这是一个很可怜的悲剧。我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有着死亡的惧怕,可是又想要活下去。我们有永恒的概念,而又有短暂的现实–悲剧!)(永恒的观念是存在于我们心中人类有史以来内心深沉的渴望,生存的本能,生存的概念(思想),生存意义的概念(找不到答案),生存的自觉这四者使得人很苦。)之后主要是对生存意义的引申,之后是上帝。

* ()内直接引自饶牧师的录音,有少许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