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理世界奇遇记》
从相对论到高能物理学,从宇宙物质到基本粒子,从量子物理到大统一理论。在《物理世界奇遇记》里,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探险。
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神秘的相对论到底说了些什么?空间弯曲,光线弯曲,时光机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暴涨、黑洞、热寂,天文馆里的词汇我从来没有认真地理解过;量子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原理,也曾随着物理书离我远去;反物质,夸克,胶子,超对称性,超弦……时髦的词汇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说起来,知道这本书纯属偶然。因为想弄懂所谓的超立方体(hypercube),所以看到了一封12岁孩子写的科学家叔叔的信。之后就在科学家叔叔的回信中,看到他推荐的三本书: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Mr. Tompkins in Paperback,还有One Two Three… Infinity: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f Science。用他的话来说,这三本都是understandable并且enlightening的好书。而这其中的第二本就是我刚刚读到的这本书的前身。
原书由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兼科普作家乔治·伽莫夫所写,最早是由1940和1944年的两部书汇集而成,直译过来就是《平装本里的汤普金斯先生》。可是直到1968年伽莫夫逝世,该书都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年年或者隔年重印一次。鉴于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版社邀请了英国的科普作家斯坦纳德对原书做了增补和更新,新书名改作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 。中文译本由我国的科普翻译家吴伯泽先生译作《物理世界奇遇记》。(这部分内容可参见书序)
喜欢这本书,纯粹出于它带来的乐趣。曾几何时,课堂里带给我们的乐趣渐渐没有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们对发现这个世界的热情慢慢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外表下的忽略与漠视。我还记得我在显微镜下看见细胞时的欣喜,还记得物理、化学课后若有所得的快乐。这种看似与生活最无关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知识,上学越来越多,技能越来越多,知识却越来越少。这不奇怪,也不值得悲哀。只是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有过的乐趣,依旧神秘的世界,还有触手可及的探险。:)
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尤其喜欢相对论的那部分,太浅显易懂了。。。嘿。。。
又:心理学家认为,尝试新鲜事物容易使人保持年轻。^_^
读《另类人生》
读赵铁林的《另类人生》是在去吉林通化的火车上。我喜欢这种在列车上阅读的感觉。翻开一本投缘的好书,四周的喧嚣便如潮水一般退去。没有匆匆忙忙的工作,没有百无聊赖的心情,旅途的新鲜与沿途的寂寞交织在了一起,使我总能好奇地翻开一本书,再安静地把它读完。
最早知道《另类人生》是一次讲座的录音,只听说一位摄影师过了8年自我放逐般的漂泊生涯,这8年来的故事和照片也就是这本书的由来。拿到书的时候看见封面上的赵铁林左手拿烟,右肩挎包。斗笠之下黑影一片,完全见不到他的面孔。啊,没错,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流浪”,我这样想。”披上一袭风衣,遁入暗黑的夜色。没人知晓他从哪里来,更没人知道会到何处去。”我也曾一次次向别人描述”流浪”。–这也正是我买下这本书的原因。
然而书的内容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充满”浮夸”的奇遇。没有,甚至连”煽情”的辛酸和苦难也没有。一页页看过去,我渐渐地为作者这种信笔直录的文字和心态所感动。一如作者在”龙潭古镇”一章所说,他”想以一种及其平和、无害的心情,用镜头把她们的生活公诸于世。如果万一能抵消尘世间对于某类事情不甚公允的批评,以及过分的喧嚣和浮躁,那将再好不过了。”是啊,”如果万一”,……如此悲天悯人的心,在速食主义的今天只会是越来越少了吧。
略有些土气的小刘渐渐出落得漂亮、大方,第一次出川,父亲的寿辰,腊月里冰冷的夜晚,烦心时候的脾气,还有火锅和鱼煲;阿华和小张温馨的合影,还有那心凉的结局;小丽憔悴的面容,给女儿穿衣服时母亲的模样,全家福,送女儿上学的背影;阿V的纯真,虚弱,苍老,快乐,无助的眼神;李拐子的圆滑,世故和悲凉;纪明文,蔡妮娜,林志吉,游金山,高老板。。。。真实到平凡,平凡到刻骨铭心。。
浮萍式的流浪漂摆不定,既无力量,也无方向–赵铁林的却恰恰相反。流浪者过着一种消耗的生活,是需要特殊的勇气和力量的,赵铁林的更是如此。正如他自己在《路灯下的老北京》中所说,”拍婉容的故居是深秋,金黄色的树叶洒满早已凋敝的园子,西院里空无一人。我拿着相机伫立在秋风中,我明白了摄影的意义,在故事连成故事的永恒中,你要将它们记录下来,给想看它们的人看。摄影是孤独者的行为,我的力量来自北京,来自北京的古文化的钩沉,来自于北京的万家灯火。”
这段话仿佛一个神秘的机关,我不小心触动了它,刹那间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南京的梧桐,也有北京的银杏……在这条树叶铺就的大路小路上,秋风掀动着生命的印象,故事抑或历史,苦痛抑或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