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三本书
近来陆陆续续读了梁簌溟的《中国文化要义》,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有吴思的《血酬定律》。看了这些书,我才明白原来古代中国并不算是封建社会,才明白民主制度为什么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国等等等等。。。
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暴露出自己在中国问题上的营养不良。就好比这样一个常见的情形:一个人在某座城市生活了多年之后,没有游览过当地名胜古迹。正因为距离近,反倒被忽视了。习以为常了,也就视若无睹了。在学校的历史课本里背过纪年,然而却体会不到由无数人生故事积淀下的岁月。看多了一成不变的宣传,反倒让人开始起疑,不断被重复的东西本身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力?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文明成就、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背后,又隐藏着些怎样的历史真相?
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才能在现实有所作为。然而历史的真正面貌,总是隐藏在那颗传说中的洋葱里。好在我们泱泱大国人才济济,无数的聪明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剥洋葱。作为一名读者,我感到。。。很幸福。。。
读《美的历程》有感
在人类枝繁叶茂的的知识之树上,美学无疑是不太起眼的分支。既比不像自然科学里的物理、化学、生物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像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经济、政治那样无所不在地造就了人类生活的风貌。美学长久以来给我的印象是抽象、艰涩的,一门纯粹为了理论而理论的学科。这或许是出自小时候家里的一本《西方美学史》留给我的全部印象。直到李泽厚的这本《美的历程》改变了一切。
什么是美?美就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事物。——这是初中美术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我们的答案。可我总觉得这个答案不够明白。美是无所不在的。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天空海洋,人的相貌穿着、谈吐举止,诗歌,小说,散文,电影,雕塑,建筑,工艺品,数学公理,汉字。。。都各有各不同的美。有些人心中的美,在另一些看来不一定是美,甚至是丑的。有一些当时看来是美的事物,时过境迁,也不过尔尔。还有一些貌似不过尔尔的食物,却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认为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而具备了深刻的美感。那么美究竟是依附于“让人身心愉悦的事物”呢?还是独立存在?所有美的事物的根本共同点到底是什么?美究竟是不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呢?
李泽厚的这本《美的历程》对我来说之所以格外珍贵,就在于它不仅高度概括地展示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艺术文学之美,而且用优美的语言、思辨的高度把什么是美,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青铜艺术狞厉的美,先秦艺术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时期人的主题和觉醒如何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时代美感;魏、唐前期、后期、五代及宋佛像的题材、面貌、风度是怎么变迁的,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相联系的;诗歌、书法,如何由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代心理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和韵味;宋元山水画又如何一变再变,从“无我之境”走入“有我之境”;。。。。。。
一口气列举这么多绝不是想说明这本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而只是想说明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发现的喜悦。因为这不是一本知识手册,而是一本谈论美的书籍。而在阅读这一本书籍时的体验是如此美妙,我简直要赞叹这本书本身实在是太美了!这个美不仅来自于讨论的对象本身——上下五千年的艺术脉络,也来自于作者精彩的思辨、优美的语言,更来自于艺术和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思潮等各领域知识全方位的融汇贯通。这个时候我不禁暗自起疑,美学真的是知识之树的旁枝末节么??
摘几段美文分享一下 :
- 讲青铜器纹饰的
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 讲北魏雕塑的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固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间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美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 说盛唐诗的
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著。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西藏历史事件年表(续)
1895 | 十三世达#赖#喇#嘛亲政 |
1904 | 英军占领拉萨,9月7日签订《拉萨条约》;10月,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至外蒙古的库仑。 |
1908 | 十三世达#赖9月28日抵达北京 |
1909 | 12月25日十三世达#赖返回拉萨。 |
1911 | 辛亥革命 |
1912 | 溥仪退位;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龙厦率领4名青年达到英国 |
1913 | 十三世达#赖重返拉萨;同年,“西姆拉会谈” |
1914 | 龙厦离英;“麦克马洪线”的提出 |
1921 | 三大集团(擦绒为首的代本集团、三#大#寺为代表的喇嘛集团、藏政府中的保守官员)就扩军问题而发生的冲突;朗#色#林#札#仓事件 |
1923 | 九世班禅喇嘛出逃蒙古 |
1930-32 | 康区的汉藏纷争 |
1933 | 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土登贡培被流放 |
1934 | 龙厦倒台;黄慕松将军奉使入藏;九世班禅访问南京 |
1935 | 威廉逊出使拉萨 |
1936 | 赤门噶伦隐退 |
1937 | 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九世班禅圆寂于玉树的加拉颇章宫 |
1939 |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从安多出发前往拉萨 ;朗顿司伦被迫辞职 |
1940 | 十四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布达拉宫坐床 |
1941 | 热振辞职,大札摄政 |
1944 | “林周宗”事件;热振寻访拉萨;沈宗濂接替孔庆宗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 |
1945 | 拉萨“大法会” |
1946 | 西藏代表团赴内地出席国民大会 |
1947 | “泛亚洲会议”;热振被捕;色#拉#寺#杰#札#仓之战;热振死于狱中;印度独立 |
19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50 | 昌都战役;11月17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亲政;12月达#赖出走,次年1月2日 |
西藏历史事件年表
8世纪 | 宁玛派始祖莲花生大师从西藏来到不丹,带来了宁玛教义,俗称“红教”。 |
13世纪 | 西藏高僧帕卓•杜果姆•希哈布来到不丹,传来噶举派竹巴系。 |
1246 | 蒙古阔端太子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迦派第四代教祖萨班在凉州会晤,藏传佛教始传入蒙古,萨班并被蒙古统治者确立为西藏各地僧俗的领袖,阔端成为最早皈依藏传佛教的蒙古王室成员。 |
1251 | 元宪宗元年(1251年),八思巴继位为萨迦派教主。 |
1253 | 八思巴谒见忽必烈。 |
1258 | 元宪宗八年(1258年),忽必烈召集僧人与道士辩论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八思巴驳倒道教一方。 |
1260 | 中统元年(1260年),刚继帝位的忽必烈便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并授予八思巴统领天下释教(佛教)的职权。 |
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 | 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10年中,宗喀巴大师全面展开了他对藏传佛教的改革活动。 |
1409 | 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明阐化王、帕竹政权首领扎巴坚赞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祈愿法会,藏语为“默浪钦摩”。同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正式形成。 |
1414 | 宗喀巴派其弟子释迦也失赴京朝贡,次年成祖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宗喀巴成了大国师之师,从此格鲁派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确认。 |
1418 | 释迦也失用明朝所赐的资财建成色#拉#寺,自此主寺甘#丹#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格鲁派在前藏的三#大#寺。三#大#寺的建成,奠定了格鲁派发展的稳固基础。 |
1481 | 噶#玛#噶#举派在后藏仁蚌巴势力的支持下,在拉萨附近修建两座寺院,以遏制哲#蚌和色#拉两寺的势力。 |
1565 |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仁蚌巴阿旺儿扎的家臣辛厦巴才旦多吉联合后藏的一些封建主推翻了仁蚌巴的统治,史称为藏巴汗。 |
1573 | 万历元年(1573年),格鲁派首领索南嘉措应邀抵达青海湖东的仰华寺与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会晤,俺答汗皈依格鲁派,成了护法王,接着东蒙古其余各部也相继改宗皈依格鲁派。当时双方互赠尊号,俺答汗赠予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含义是“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刚上师”。“达#赖”和“喇嘛”分别是蒙语中“海”与“上人”(德行宏大、智慧超群之人)的意思。 |
1602 | 在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授意下,格鲁派势力指认俺答汗的孙子云丹嘉措为“转世灵童”,是为四世达#赖#喇#嘛。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在土默特部蒙古军队护送下进藏学经和坐床,翌年到达拉萨。 |
1615 | 格鲁派传入卫拉特蒙古。 |
1618 |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藏巴汗噶玛丹琼旺波推翻了帕竹政权,建立第悉藏巴政权(噶玛王朝)。 |
1623 | 扎什伦布寺主罗桑却吉坚赞(后追认为四世班禅)与哲#蚌#寺上层喇嘛及蒙古土默特“拉尊”共同协商,确定阿旺罗桑嘉措为四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于天启三年(1623年)被迎入哲#蚌寺坐床。 |
1642 | 锡金国王接受藏传佛教授予的“却吉”(意为“法王”)的称号,锡金从此成为政教合一的王国。 |
1643 |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固始汗遣使向满清政府奏言:“达#赖#喇#嘛功德甚大,请延至京师,令其讽诵经文,以资福佐。” |
1652 | 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固始汗再度“以劝导达#赖#喇#嘛来朝,奉表奏闻”。同年十一月,五世达#赖#喇#嘛率班禅活佛及固始汗的代表来到北京,受到顺治帝的隆重接待,并赍送金册、金印,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喇达#赖#喇#嘛”,册文、印文均以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写成。在此过程中,满清政府也遣使进藏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指示他“作朕屏辅,辑乃封圻”。自此,满清中央政府正式肯定了固始汗对西藏地区的政治统治,并承认了达#赖#喇#嘛作为西藏地区宗教领袖的尊贵地位。 |
1654 | 顺治十一年(1654年),固始汗病殁于拉萨。 |
1666 | 锡金的隆德寺于1961年重建,历时五年,1966年竣工,第十六世噶#玛#巴#活#佛日必多吉率领160名僧众进驻该寺,这个寺院成为藏传佛教在国外的最大寺院,也是现代噶举派在国外传教的中心。 |
1679 |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任命桑结嘉措(1653—1705)为第巴。 |
1682 | 五世达#赖去世。 |
1697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满清政府发觉了五世达#赖去世被隐瞒一事。是年十月,15岁的“灵童”在布达拉官正式坐床,是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5)。 |
1703 |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拉萨正月大祈愿法会上,桑结嘉措和拉藏汗双方部众发生冲突,拉藏汗被迫退出拉萨。 |
1705 | 战事又起,桑结嘉措兵败被杀。 |
1713 | 清廷遣使齎金册金印,另封罗桑耶歇为“班禅额尔德尼”。 |
1717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格尔汗国的策旺阿喇布坦命其堂兄弟策凌敦多布(台吉)率兵六千由伊犁出发,取道阿克苏越天山,经叶尔羌(莎车)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过昆仑雪山,最后由新疆的阿克赛钦进入西藏。拉藏汗及其追随者抵抗失败被杀。 |
1720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两路大军再行征讨,并命令蒙古和西藏的台吉土司们派兵护送清廷册立的年仅12岁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由青海塔尔寺移驻拉萨。 |
1721 | 康熙六十年,清廷废除了第巴总管西藏地方政事的制度,设康济鼐、阿尔布巴、隆布鼐等三位噶伦共同掌理西藏政务。 |
1723 | 雍正元年,补授了两位噶伦颇罗鼐与札尔鼐。 |
1727 | 雍正五年(1727年),后藏系的康济鼐、颇罗鼐与前藏系三噶伦内讧升格为武装火并,前藏系三噶伦在拉萨大昭寺达#赖#喇#嘛的卧室内袭杀康济鼐,并灭其满门。 |
1728 | 雍正六年(1728年),后藏阿里联军攻入拉萨,阿尔布巴等三噶伦逃入布达拉宫请求达#赖庇护。七世达#赖在颇罗鼐的压力之下交出三噶伦。随后清军开进拉萨,将前藏系中的三噶伦分别处死。叛乱后清廷改革西藏地方政治格局,设立驻藏办事大臣,明确西藏地方政权的管辖范围。 |
1729 | 清廷命七世达#赖#喇#嘛离拉萨东行,于雍正七年(1729年)到达理塘驻锡,一年后又旨令达#赖移驻泰宁惠远寺驻锡,时间长达六年。 |
1735 | 准噶尔汗国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向清廷乞和。雍正皇帝派兵督送七世达#赖从泰宁西返拉萨布达拉宫。 |
1750 | 乾隆十五年(1750年),珠尔墨特那木扎勒(颇罗鼐的次子)发动叛乱。清廷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诱杀珠尔墨特那木扎勒,此后七世达#赖#喇#嘛出面控制住了局势。 |
1751 | 清廷颁布了《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在废止西藏郡王的同时授命驻藏大臣与七世达#赖#喇#嘛共同执掌西藏的政教大权,初步确立了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并行的双头政治结构。 |
1780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活佛班丹益喜到达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同年因患天花而逝于北京。 |
1788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却朱嘉措(红帽系十世活佛,六世班禅同母异父的兄弟)勾结廓尔喀方面(尼泊尔部落之一)出兵,武力夺取清廷赐给六世班禅亲随弟子的善后财宝。 |
1791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方面派人入藏讨取“赎地”银未果之后,遂以西藏方面爽约为名再次大举入侵后藏。 |
1792 | 乾隆皇帝立即任命福康安率军直奔西藏实施武功庇护。大军一路打到加德滿都,廓尔喀王被迫签署了城下之盟,表示永不敢犯边界,并从此向中国称臣、五年一纳贡,沦为中国的藩属。朱嘉措只得自尽,红帽系活佛从此被清廷勒令禁止转世。 |
1793 |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明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的地位,另外又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
1888 | 3月20日,英军两千余人从锡金(哲孟雄)入侵,第一次英国入侵西藏的战争(土鼠年战争)打响。 |
1890 | 3月17日,升泰与印度总督兰斯栋勋爵在加尔各答签订《中印会议藏印专条》。清政府承认锡金(哲孟雄)由英国保护管理,认可其内政外交均应由英国人经办。这个条约彻底剥夺了西藏对锡金(哲孟雄)的宗主权,从此锡金被纳入英印帝国,成为英王最高权力下的印度土邦。 |
1903 | 1903年底,英国派遣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上校率领1万多士兵再次由锡金(哲孟雄)入侵西藏,要求与西藏政府“谈判”,遂引发了第二次英国入侵西藏的战争(木龙年战争),当时的13世达#赖#喇#嘛派藏军阻击。 |
1904 | 7月,英国人攻下战略要地江孜的攻击拿到了“前往拉萨的钥匙”。8月,英军开进拉萨,13世达#赖#喇#嘛被迫逃亡。9月7日,英国军队进入布达拉宫,强迫西藏地方政权签订了《拉萨条约》,条约规定:西藏必须向英国赔款,拆除要塞,开放商埠;英国则可以在亚东驻兵。在屠杀了四、五千藏人并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后,英军于9月中下旬回师印度。 |
1911 | 辛亥革命爆发。 |
1912 | 英国向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要求,遭到国民政府拒绝。英国随即封闭了由印度进入西藏的一切道路。 |
1913 | 英政府开始煽动西藏当局宣布独#立,并利用袁世凯迫切希望得到各国承认以及得到国际借款的时机,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由中、英、藏三方出席的“西姆拉会议”。在英国的唆使下,西藏代表在会上首次提出了“西#藏#独#立”的口号,并提出“西藏疆域包括青海、理塘、巴塘等处并及打箭炉”等要求,当即遭到国民政府代表的拒绝。 |
1938 | 拉木登珠被选为十三世达#赖的唯一转世灵童。 |
1940 | 拉木登珠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1948 | 2月,在伊•托引见下,“藏#独”代表人物夏格巴拜会了艾森豪威尔。 |
1949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世班禅大师从青海致电拥护中央人民政府 请求立即解放西藏。 |
1950 |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先遣部队向西康藏区进发,一举击败了藏军主力。十四世达#赖#喇#嘛在随从附庸下逃向西藏与锡金交界的亚东县。同年11月17日十四世达#赖亲政。 |
1951 | 西藏地方政权(噶厦政府)于1951年4月份和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同年5月23日,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权代表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出逃的达#赖#喇#嘛回到了拉萨。 |
1954 | 十四世达#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1956 | 1956年春,人民政府开始在藏区全面实行民主改革。 |
1959 | 西藏地方政权于在1959年3月10日撕毁《17条协议》,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全区性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于3月20日开始平叛作战。十四世达#赖流亡印度。 |
1960 | 9月2日达赖及其追随者于达兰萨拉成立了“西藏人民代表委员会”;同年9月在尼泊尔木斯塘重新组建了“四水六岗卫教军”军事袭扰中国边境。 |
1961 | 流亡藏人在达兰萨拉宣布成立“”岗钦吉雄”(大雪国政府),成立“西藏人民议会”。 |
1962 | 中印战争。 |
1963 | 3月10日,流#亡政权颁布《西藏民#主宪章》(草案)。 |
1973 | 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访华,毛泽东催促尼方肃清其境内的西藏流#亡运动的军事力量。 |
1974 | 7月尼泊尔政府军包围进剿木斯塘营地。 |
1978 | 中国改革开放。 |
1979 | 中央政府与流#亡政权首次接触。3月中央政府主动邀请达#赖的哥哥嘉乐顿珠访问北京并由邓小平接见。达#赖的哥哥洛桑三旦带领第一个代表团来到西藏。 |
1980 | 3月份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
1981 | 1981年11月6日十六世噶#玛#巴#活佛在美国传经时圆寂。 |
1987 | 9月,达#赖#喇#嘛在美国国会人权小组委员会发表了所谓西藏地位问题的“五点计划”。 |
1988 | 6月达#赖#喇#嘛提出成为后来“中间道路”雏形的“斯特拉斯堡七点新建议”。 |
1989 | 1月28日十世班禅圆寂;同年3月8日,为了应对1987年9月27日到1989年3月7日的十七个月内流亡政权在拉萨挑起的18次示威骚乱,中央对拉萨实行了长达419天的军事戒严;同年发生“六*四风波”;同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达#赖。 |
1991 | 苏联解体。 |
1992 | 9月27日,伍金赤烈多吉在楚布寺坐床,继任十七世噶#玛#巴活佛。 |
1994 | 7月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
1995 | 达#赖提出“人民公决”的设想。同年十一世班禅坚赞诺布在扎什伦布寺坐床。 |
2006 | 青藏铁路正式建成运行。 |
2008 | 3月,拉萨骚乱。 |
今日阅读20080317
- 文章
从月初比约克的惊人之举到上周末的西藏骚乱,事情真是越来越多。突然发现自己对于西藏问题还是所知甚少的,找个时间得好好补习一下。这篇帖子还没读完,看来西藏问题也有很多名词和历史背景,比如“中间道路”和当年的十一世班禅事件。就好比了解台湾现代史,不能不提到美丽岛事件一样。细想起来,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很多事情如果不关注就完全不会了解。是应该庆幸呢?还是应该觉得可悲呢?
王*力*雄的天*葬早就想看了,找个时间吧。
最近在读和读过的几本书(2),20080312
- 鲁宾,《在不确定的世界》
先说几句题外话,虽然题目是最近在读的书。可实际上有的书已经是大半年以前读的了,比如鲁宾的这本《在不确定的世界》。鲁宾是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之前曾在高盛工作了26年。而去年次贷危机导致花旗集团股价大幅下挫,鲁宾又临危受命,在11月接任花旗集团董事长。书里的故事结束的时候,书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2年的书,副标题是“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大致记录了鲁宾本人从大学毕业,进入高盛,再到进入白宫的过程,还有在这一时间段他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比如墨西哥经济危机,或然性思考,在白宫的工作,亚洲金融危机等等等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或然性思考。即指导他在商界和政界经历的根本观点是“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被证明是确定的”。“成功是通过评估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尝试判断各种结果的成功可能性以及与每一种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收益和损失而获得的”。读到这些话的时候让我震惊,因为我明明读到的是在交易市场上的行动原则。而鲁宾把这种交易的原则提升为他个人的一种方法论,用于处理他在政商两届的工作。在处理墨西哥经济的问题上,这种交易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对于这次危机的干预,克林顿政府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而鲁宾认为即使最好的干预也是或然性的,是可能失败的。但失败不一定就说明决策是错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止损,股谚云“止损总是对的,错了也对”。同理,在因素多变的复杂情况下,我们无法控制结果,能控制的只是自身的风险水平,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评估多方面因素,并在可能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选择。
- 宋鸿兵,《货币战争》
这本书实在太热了。当时在新浪读书看的似乎还不是全本。我想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有几分属实姑且不论,这书本身是不是阴谋论也可暂放一边。货币战争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真正战争的可能性,恰如其名。货币人人都司空见惯,然后货币的本质却不是人人都真正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渐渐地也就被淡忘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历史和未来一样,蒙着一种神秘的科幻色彩。
有一点尚且存疑。如果说做空一国经济最终可以进行剪羊毛似的掠夺,那么我不明白的是这种做空的结果完全可能是双重的。记得在另一处地方读到,美国人说经济危机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他们便从英国人手中买到了很多便宜的资产。在经济恢复时,不仅资产本身升值,而且也顺便夺回了许多工厂和矿山的所有权。那么是否被做空原来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对时局的把握,以及留存到最后的实力。
- 埃德文·拉斐尔,《股票作手回忆录》
一本据说值得所有投资者一读再读的经典。初一读完,果然不同凡响。
这本书之所以成了投资者热爱的经典,我想是自然因为主人公利文斯顿的思想和经历至今还在光辉闪耀。投资(投机?)是一门需要战胜内心的学问,是需要具备快速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的。这些,利文斯顿都完美地做到了。站在时代的巅峰,牢牢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是真正值得敬佩和景仰的。利文斯顿正是这样的人。
然而作为一本传记体小说,主人公原型利维摩尔和作者埃德文·拉斐尔才是真正的传奇。前者这样一个充满投资智慧的大家却以自杀了解性命,留下遗言把自己的人生说成一场失败;后者写了一辈子的金融小说,却从未做过股票投机,甚至连像样的投资也没有。生活和历史,才是一部真正的小说。
最近读过和在读的几本书(1),20080126
-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说“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就是说形而上的知识和智慧固然玄妙,然而远离日常的实际生活。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一味追求天道,反而容易走火入魔。天道和人道,本来就是一体之两面,只有明白了人道才能够通天道。因此一部论语说的就是人道。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孔教”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孔子不过是个普通人,何以能和释迦牟尼、耶稣这样的神化的教主相提并论。读了论语才发现几位教主真的有些相似之处。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言行,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为他的学生答疑解惑并择机阐发他的个人理念。佛教经典金刚经也是如此,在里面你见不到神,相反,读到的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和蔼老师。
有南怀瑾这样国学大师做注解实在是一种幸福。他的旁征博引让论语变得鲜活起来,结合着文学、历史、哲学与他个人的人生体验。论语上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句句语录,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我有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我觉得我的个人生活不再是孤立与断裂的了。我似乎感觉与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祖先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精神联系。他们不是神,而是真正有血有肉存在过的人。我甚至在想,在现代化的物质洪流冲击下,中国人理应是最不容易空虚、彷徨、困惑的,理应是最优雅自在诗意地栖居的。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有积累数千年的生活智慧和精神思考。
最后,我还想到了另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提出奥运会开幕式要抬出孔子,因为他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大礼物。这个提议引发一片网络热议。不难理解季大师对孔子的热爱之心,也同样不难理解反对者对于造神运动的反感。无论怎样,我想说,论语值得一读,这是民族文化的一条根。
- 南怀瑾,《易经杂说》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描写的是易经的引人入胜。作为一个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理科生,我曾以为周易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是江湖术士用来算命卜卦用的骗人把戏。我也曾从新语丝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崇拜像中医、周易这一类模棱两可的学问是中国缺少科学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读了这本书我至少明白了两点:一、易经究竟说的是什么;二、易经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先说第一点。易经,说的无非就是变化的道理。其实说起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可能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而易经里的变化更多,它分八八六四个卦象,反复组合,衍生推理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易》,其实是周文王对于易经的发扬光大。事实上除了《周易》,还有神农时代的《连山易》,黄帝时代的《归藏易》。这三易的卦象也有所区别。因此易经本身也是一门变化的学问。
至于第二点,且不说思想上易经如何影响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仅仅就文字上,就可以看到源于易经有相当之多的成语和名词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摘录一段乾卦的彖辞和象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这一段文字相当之优美,“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仅仅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创世纪的景象。而看看这短短几句话,留下的印迹有多深远:元朝由此得名,故宫的保和殿太和殿咸宁宫,清华大学校训,金庸的降龙十八掌。。。。
易经难懂,我觉得和它的悠久历史有关。“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便追溯至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文王,《周易》也不过是他研究易经所著的书而已。因此凝聚着先民智慧的易经,有神秘难懂的成分一点也不奇怪。马克思·韦伯将现代化的本质称为“世界的祛魅”,是一种将文明中非理性情感、神圣等因素的祛除的过程。而在这样一种理性化、技术化、物质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危机。“精神处于理性的逻辑体系中,生命寄生于无限扩张的技术领域中,远离了大地。”哲学上对于祛魅有尼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批判,“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也有德里达、福柯这样的解构主义批判。不过我想,既然世界可以祛魅,那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不能接纳至少一部分“魅”进入内心呢?我试过。真的很美好。
说谎的女人
几天前在淘宝淘到了苏菲玛索的小说《说谎的女人》。
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了这样的介绍:……。所以苏菲一面说:“这不是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一面又承认:“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个人化的东西。”这句话顿时就让我爱上了这本书,就好像当年,在《Fanfan》中第一次见到苏菲玛索清澈而纯粹的眼睛时,不可救药地爱上她一样。
只可惜编者对这段话的理解却失之偏颇。说谎,就是说假话,说与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可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确存在所谓的真与假,那么人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是这样么?虚假的,比如艺术,竟给了我们最真实的心灵体验;真实的,比如生活,又常常流于形式,反倒显得平淡和虚假。
我猜想苏菲玛索一定深谙此理,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名字的由来。一抹晚霞成了黄昏时候最深刻的相思,而这疯癫又何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