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天地
有时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如今的时代,那些不熟悉计算机的人应该怎么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脱离不了计算机的使用。从智能手机到机顶盒、数字电视,从订票出行到数码相片处理,从日常办公到购物到娱乐游戏到财务管理,从网络信息获取到社交互动,离开了计算机的使用那几乎是寸步难行。当然,这里说的计算机是指的广义上有计算能力设备。它们的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那些了解计算机日常使用的人们,却也不一定了解它的运行原理。浏览器为什么打不开网页?网站是怎样知道我的选择偏好的?电影的特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金融市场的数字脉搏正在怎样跳动?物理学家们又在如何模拟着宇宙运行?…… 我曾试着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对我而言,那将是形形色色事物失去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一个充斥着种种术语和理念,陌生而神秘的世界。
费曼曾说,科学知识的掌握无损于对美的理解。相反地,它因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角度而增进了美的理解。计算机、世界、宇宙运行的终极原理,莫不如此。
然而,那些不了解计算机或是科学原理的人们依旧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而不乏对这个世界深刻的认知、体悟与洞察。就像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过的那样。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由的感叹——这个世界是多么广阔的一片天地!
关于Cohen,关于死亡
听了很多遍Live in London,而每一次听都还是会被感动。Live in London这张专辑是Cohen 2009年在伦敦的现场演唱会录音,而这一年他已经74岁了。
Cohen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叛逆过,有过混乱的私生活,做过潦倒的诗人,但并不怎么受欢迎。直到后来尝试转行,试着用他独特的声音来歌唱,一切才就此改观起来。并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Cohen。
古稀之年的他再度登台,却丝毫没有英雄迟暮的悲凉。恰恰相反,岁月积淀的低沉嗓音唱起一首首熟悉的歌曲,不得不让我感慨——这实在人生难得的珍贵时刻。对Cohen如此,对我们也是如此。
Tower of Song这首歌开场时,Cohen小步跑上舞台。穿插的话语里他说起自己和曾经的老师见面,还一起喝了杯酒。他当年的老师这年97岁。老师对他说,Excuse me for not dying。Cohen如是转述着,并说自己,I kind of feel the same way。细细品来,这是何等坦荡的情怀和睿智啊~
说起死亡,有种说法是这样的。人的意识本质是一个量子过程。临终的那个瞬间,身体机能逐渐停止,于是意识的量子状态无法继续维持。但精神意识所包含的量子信息并没有丢失,它逐渐扩散开来,弥漫在整个宇宙乃至多重宇宙。或许这就是那些美妙濒死体验的根源。那不是什么幻象或神经刺激,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
关于死亡,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时刻。可若是连灵魂最终也要回归宇宙的怀抱,那么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彻底回归。就像Cohen歌里唱到的,All men will be sailors then until the sea shall free them。所有人都会是水手,直到大海赐予他们自由。
关于英剧《Black Mirror》的一些想法
看完英剧《Black Mirror》,毫不犹豫地给了5星的豆瓣评价。因为它真实的影像呈现,以及深刻的洞见与讽刺。
Black Mirror,代表了那块无处不在、或大或小、深不可测的屏幕,是当代科技文明的象征之一。全剧共分三集,剧情、演员、导演各不相关,却都围绕着科技文明展开。无处不在的媒体与网络,登峰造极的虚拟现实生活,还有可以无限回放的忆粒装置。
原剧海报中有着这样的宣传语:“Thrillingly, Unsettlingly Modern”。之所以现代,是因为影片中的科技背景设定。而这设定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遥远的幻想,而是科技发展的合理推测,甚至某种程度上必将会实现的未来。且略过第一集中已成为现实的媒体与社交化网络。第二集中游戏与现实的关系是被认真讨论过的未来十年的科技趋势(Seth Priebatsch: The game layer on top of the world)。而第三集中的忆粒科技会不会就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改造而开启的Neo-evolution?(Harvey Fineberg: Are we ready for neo-evolution?)
海报的宣传语同样可被解读为:Modernly Thrilling and Unsettling。而之所以使人惊悚与不安,不在于科技文明描绘的未来,而在于科技背景下“人”的迷失。剧中三集虽然情节、背景各异,而故事的真正尖刻之处全都与性有关。虽然应是无意为之,但在我看来却是一个深深的隐喻。性与爱,无论何种科技文明也无法掩盖的人性核心。
说到底,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去面对黑镜照射出的未来与自己了么?
TED演讲推荐 (02):Aaron Koblin: Artfully visualizing our humanity
我始终愿意相信,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隐含着复杂深刻的思辨联系。而人性——是这一深刻故事永恒不变的精彩主题。
(原站链接:Link)
TED演讲推荐 (01):Louie Schwartzberg: The hidden beauty of pollination
TED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内容源之一。因为它短小精悍,每个演讲平均15分钟。信息的获取效率远高于书籍、Web等阅读方式,同时内容又相对完整,完全没有微博、SNS等的快餐化弊端。在TED,可以看到的是来自各领域——尽管名称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相对较新的观念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些演讲全部都是当事人第一手的体验和分享,而好的呈现形式本身甚至和内容一样重要。
这就是TED了,有什么理由错过它呢?
“Always take time to smell the flowers, and let it fill you with beauty, and rediscover that sense of wonder.” ——Louis Schwartzberg
(原站链接:Link)
注1:这个系列的帖子用于记录那些我看过的touching,moving或是“刷新认识”的TED演讲。推荐~
注2:由于TED网站内嵌视频分辨率较低,建议下载观看(原始链接有Download按钮并可以选择分辨率和字幕;iPad上推荐一个韩国人写的TEDiSUB应用,支持字幕及离线,很好用。
死亡的瞬间与生命的瞬间
据说精神之于肉体,类似于一台自诞生起就没有停机的电脑。种种的自我意识、记忆情感,都不过是在肉身这部运转精密的机器之上激荡的回路,演变的模式,复杂的计算罢了。终于有一天,机器老了。计算变得迟缓而易错,模式渐渐弱化而难以识别。在停机的一刹那,所有数十年分秒不停所积累的信息、数据,最后一次以难于捉摸的方式逐渐淡褪,并从此在世上消失。
然而死亡不过是个体的终结——像是无数珊瑚虫的死亡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无数植物的死亡变成了石油,运转起整个当代社会——死亡,这一精神的结晶体又何尝不是支撑起人类精神世界的珊瑚礁?
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书,作者生于1844卒于1900;再拿起一本,生于1913卒于1987;我不知道这些书本中有多少作者已经告别了人世,但即便是最新上市的书籍,距离编辑、排版、印刷、上架也过去有些时日。就更不用说那些跳跃的灵感在作者脑中闪烁、酝酿、构思、编排、并被记录下的瞬间了。
而那些如此深刻地触动了我的灵魂的语句,它们不过是植物尸体上记录的已经“死亡”的想法;那些如此深深契入我的生命中的旋律,它们也不过是已经“死亡”的曲调;若是当真来一场朝圣或是寻梦之旅,也恐怕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不复当年的模样。
死亡,似乎无处不在,因为时间的切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便是此时此刻,那些我在场或不在场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面孔背后,又发生着怎样的人生故事?Cut!!就此打住。当我写下这句的时候,上一瞬间已经永远凝固,成为历史。这其中自然不乏精彩的故事,谁又知道呢?
无时无刻不是死亡,而无时无刻又都不是生命。不同时空里的死亡孕育了此刻的生命,而这向死的生命必借这无时无刻不在的死亡得以实现和自我完成。正如先知所言,“死亡的奥秘若不在生命的心里寻找,又如何能找到它呢?”
风筝
想起风筝,就想起许多美好的景象来。想起在江边,微风拂面,辽阔的天空下各色船只依次经过;想起在城墙上,宁静而又雀跃,每一块城砖间蓬勃的青色;想起图书馆里关于它的种种描绘;想起那个美丽的名字。
我不禁在想,风筝之所以特别,或许是因为它为天空而生,从来就不属于这片尘世。牵着细细的一根线,用手指感受天空的气息和脉动。地面上的我们也许不过是有种错觉,误以为是自己掌控着风筝,殊不知却是风筝,细细的风筝线,才将我们与天空乃至无垠的宇宙相互关联起来。
人们总说“断了线的风筝”。这意味着失去了控制与音讯。而在这个瞬间,我们与天空之间脆弱的联系再一次被断开,提醒着渺小的我们孤零零被留在地面之上的事实。
仰望天空,远望风筝,手中攥紧的细线竟是如此珍贵。
每一个苹果都是生而平等的
整齐码放的苹果堆前,一双双手在四处游移。拾起、旋转、检视,再又放下,如此重复着。
一个声音此刻总会在心底浮现——所有这些付出巨大努力而来到世间,有着种种缺憾而并不完美的苹果们,全都是生而平等,值得爱怜的。难道不是吗?
注:以上,苹果请换作西红柿、橙子、梨、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