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另类人生》
读赵铁林的《另类人生》是在去吉林通化的火车上。我喜欢这种在列车上阅读的感觉。翻开一本投缘的好书,四周的喧嚣便如潮水一般退去。没有匆匆忙忙的工作,没有百无聊赖的心情,旅途的新鲜与沿途的寂寞交织在了一起,使我总能好奇地翻开一本书,再安静地把它读完。
最早知道《另类人生》是一次讲座的录音,只听说一位摄影师过了8年自我放逐般的漂泊生涯,这8年来的故事和照片也就是这本书的由来。拿到书的时候看见封面上的赵铁林左手拿烟,右肩挎包。斗笠之下黑影一片,完全见不到他的面孔。啊,没错,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流浪”,我这样想。”披上一袭风衣,遁入暗黑的夜色。没人知晓他从哪里来,更没人知道会到何处去。”我也曾一次次向别人描述”流浪”。–这也正是我买下这本书的原因。
然而书的内容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充满”浮夸”的奇遇。没有,甚至连”煽情”的辛酸和苦难也没有。一页页看过去,我渐渐地为作者这种信笔直录的文字和心态所感动。一如作者在”龙潭古镇”一章所说,他”想以一种及其平和、无害的心情,用镜头把她们的生活公诸于世。如果万一能抵消尘世间对于某类事情不甚公允的批评,以及过分的喧嚣和浮躁,那将再好不过了。”是啊,”如果万一”,……如此悲天悯人的心,在速食主义的今天只会是越来越少了吧。
略有些土气的小刘渐渐出落得漂亮、大方,第一次出川,父亲的寿辰,腊月里冰冷的夜晚,烦心时候的脾气,还有火锅和鱼煲;阿华和小张温馨的合影,还有那心凉的结局;小丽憔悴的面容,给女儿穿衣服时母亲的模样,全家福,送女儿上学的背影;阿V的纯真,虚弱,苍老,快乐,无助的眼神;李拐子的圆滑,世故和悲凉;纪明文,蔡妮娜,林志吉,游金山,高老板。。。。真实到平凡,平凡到刻骨铭心。。
浮萍式的流浪漂摆不定,既无力量,也无方向–赵铁林的却恰恰相反。流浪者过着一种消耗的生活,是需要特殊的勇气和力量的,赵铁林的更是如此。正如他自己在《路灯下的老北京》中所说,”拍婉容的故居是深秋,金黄色的树叶洒满早已凋敝的园子,西院里空无一人。我拿着相机伫立在秋风中,我明白了摄影的意义,在故事连成故事的永恒中,你要将它们记录下来,给想看它们的人看。摄影是孤独者的行为,我的力量来自北京,来自北京的古文化的钩沉,来自于北京的万家灯火。”
这段话仿佛一个神秘的机关,我不小心触动了它,刹那间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南京的梧桐,也有北京的银杏……在这条树叶铺就的大路小路上,秋风掀动着生命的印象,故事抑或历史,苦痛抑或神伤……
暮色昏昏,曙色耿耿
是暮色么
昏昏
是曙色么
耿耿
我、Blog、胡言乱语、及其他
写Blog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多来,有幸见到、遇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和陌生人使上了blog,留下了林林总总,景致各异的文字。这一年,据说象征着个人书写时代的来临。
当初选择blog,除去易用、易管理等原因之外,促使我写下第一篇动机,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表达的冲动。这样的冲动想必人人都有。有的时候,我也会暗自猜疑,身边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之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心灵故事?钱爷爷说,年轻的时候常会把创作的冲动误以为是创作的才能。这句话或许没错,可是表达一如民选,是我们每一个人天生的权利。就算歌喉不一定出色,blog也一样可以成为”诸众的狂欢”。
也有人批评说,大众审美就是一堆臭狗屎。blog无疑是符合大众审美的,否则也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接纳。那么blog是臭狗屎么?我不知道。可是每次看见自己乱七八糟写的东西,总有一种就此罢笔的冲动。我总是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垃圾如此之多,又何必凑这个热闹呢?
然而还是不能够。。。 @_@
对了,BlogInSpace来信了,8月12日发射。信件附后。
Dear Humanoid,
Thank you for signing up to have your blog sent into space. The first transmission is scheduled for the week of August 12, 2005. Your blog will be included in that transmission. We will be using a five meter parabolic dish antenna with redundant high-powered klytrson amplifiers to transmit the signal (that was for all the nerds out there). You will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each time your blog is transmitted.
Until then please help us spread the word! We have added a new feature called Space Posts that allows non-bloggers to upload a one-time message. We all have friends that don’t blog. We don’t like them as much as people that do, but it’s ok to still be nice to them and share stuff like this.
Check out our new homepage
When the World Isn’t Enough.
-The BlogInSpace Team
亲爱的姑娘
亲爱的姑娘呵
我不敢正视
你那褐色的眼睛
你可知我心中的孤独有时
竟也能撕心裂肺
你若有若无的一个吻
让我欣喜若狂、身心沉醉
尽管,我知道
握着你的手
我只有
此刻的平安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在马英九官方网站( http://www.ma19.net )上看到的这句话,使我对台湾的政治,对马英九本人有了莫名的好感。
我曾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为感受和表达,无独有偶,前两天看的一篇文章( http://campus.sohu.com/2004/04/15/38/article219843823.shtml )里,作者也将生命的目的归结为艳遇和创造。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创造和表达,从体味生命的丰饶与哀艳,到痴情的投入,忘我的创造,这其中总有着太多的路要走。
感受到什么,认识到什么,决定怎么去做,这往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分野。这世间有着浑浑噩噩的人,有苦乐,有想法,可是却少了份”自觉”;也有”自觉”的人,总想着能够解释世界(就像我),可无论怎样解释,也终究创造不出生产力;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改变。这句话说明了两点(瞧,我又在解释):其一,要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在我看来,言行不一才是大恶。有追求和信仰,可是又不从自己做起的人必将受到永恒的惩罚–也就是永远失落追求和信仰的惩罚;其二,必须。忠于信仰,从我做起,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行动力。勇气、智慧、信念,这些都是必不可少。”必须”是个命令,可是怎样完成全靠你自己。
扯了这么多,最后贴篇《给我未来的孩子》( http://www.moon-soft.com/art/yqqq/wlhz.htm ),祝大家节日快乐!
夏梦 (三) 蝼蛄的故事
整整一天,夏梦都在想着李汉的叔叔。陌生的名字,神秘的际遇,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蛊惑人心的呢??
想想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和重复,连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都不知道了。李汉叔叔可不一样,平庸的岁月里,他的故事对夏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传奇。说来是有些可笑,夏梦这样想的时候,连李汉叔叔做过些什么,是怎样一个人,都全不知晓。可是即便如此,夏梦心中仍然被李汉叔叔牢牢地占据了。
夜晚来临,夏梦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正好这时候妈妈来了。”妈妈,你给我讲个故事吧。””多大啦,还要妈妈讲故事?””讲一个嘛,我怎么也睡不着””好吧好吧,那就讲一个蝼蛄的故事。”妈妈一边笑着,一边坐在夏梦的床边,把被子给他盖了盖。”说起这蝼蛄呢,它其实是挺骄傲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很了不起的。可是大家伙总见它大摇大摆的走来走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一天就对它说,蝼蛄啊,我们都挺羡慕你的本领的,可是大家伙都没见过。什么时候露两手给咱们瞧瞧啊?蝼蛄说,没–问题。看我使出十八般武艺,让你们也开开眼。”
“说着,蝼蛄就走到一块空地上,大家来看我的挖洞绝活。只见它用前脚挖啊挖,身体拼命地向前顶,屁股撅的老高,像是使足了吃奶的劲。半天工夫,才刨出一个浅浅的小洞,大概也只够自己容身。大伙都笑了,这算什么啊,人家蚯蚓挖的可是又快又好。”
“蝼蛄涨红了脸说,蚯蚓算什么?我还会游泳呢。说着就跳进一个小水塘游了起来。正巧一阵大风吹来,蝼蛄一下就被刮到岸边,吓的赶紧上了岸。蝼蛄啊,你这两下可不怎么样啊。大伙又笑起来了”
“刚刚是有风啊,真倒霉。蝼蛄说着扇起翅膀飞了起来。快看我!蝼蛄在空中大叫。为什么要快看呢?一旁的蜜蜂调侃着,难道一会儿就不行了?果然,蝼蛄虽然会飞,可是飞的既不高也不远。没一会就下来了。又是一阵笑声。”
“蝼蛄一言不发,唱起歌来。大伙被这歌声一激,反倒安静下来。不过没过多久,又都笑了起来。因为蝼蛄虽然会唱歌,可是唱的却是低沉的’咕咕”咕咕’。和蟋蟀的歌声一比,简直难登大雅之堂。蝼蛄,你还有啥本事让大家瞅瞅啊。蝼蛄再也没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本事了,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说到这儿,妈妈意味深长地看了夏梦一眼。”蝼蛄虽然什么都会,可是每一样都是三脚猫。所以啊,难怪会被别人笑话了。””妈,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说故事还教育我。””你本来就是小孩子啊。好了,睡吧,儿子。妈走了。”
蝼蛄的故事多少分散了一些夏梦的注意力,没多久,他就睡着了。在梦里,他变成了一只蝼蛄,想飞就飞,想唱就唱。海洋、陆地、天空,它来去自如。在梦里,他是一只快乐的蝼蛄。
夏梦 (二) 李汉的叔叔
说来也真是奇怪,那一天下午夏梦从小到大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可也正是从这天起,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深地感受到”自我”的失落。我是谁?这个问题难道不奇怪么?夏梦可不这么想。
出门的时候他特地去照了照家里的大镜子。瘦削的肩膀,乱蓬蓬的头发,里面还有一双困惑的眼睛正在打量着手足无措的夏梦,好像是在说,我怎么也看你觉得眼生呢?这种自己吓自己感觉真是不好,夏梦没来由地生出一丝厌恶,扭头便走。
路上远远地看见好友李汉,于是追上去打了声招呼。李汉是去亲戚家,不过正好和夏梦同路,两人于是便走便聊。乱七八糟的琐事吹了一通之后,两人都有些沉默。这时候夏梦又想起来了那个镜子里的自己,于是便说”李汉,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自己很陌生,好像另外一个人一样……哦,我的意思是……你有没有想过所谓’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是个傻瓜蛋!”李汉张口便答。”我如果是,你也好不到哪儿去!””嘿嘿,和你开玩笑啦。其实……我倒是听我一个远房的叔叔提到过。”李汉说着,突然换上了一副严肃而又神秘的神情,”那个时候我还小,我叔一个人喝闷酒在那里自言自语,我在旁边听到就记了一些。不过当时啥也不懂,现在都忘的差不多了””你罗不罗嗦啊?””是这样的,我叔说,人是有灵魂的。嗯,姑且叫它’灵魂’吧。你不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陌生么?那就是附在你身上的魂松动了的缘故。”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夏梦,李汉兴致大增。”魂是附在身体上的,而且贴的很紧,所以一般人也意识不到魂的存在。我叔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眼睛更像是镜头,我们通过看到了整个世界。而世界就像是一部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特大,效果也特逼真。我叔还说,电影看的多了,有时候就会突然想起看电影的人。而那个躲在镜头之后看电影的,就是我们的魂……我叔上次真的喝多了,再后来说着说着就哭了,劝都劝不住……”
听到这儿,夏梦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副奇妙的景象。一个中年男子手握酒瓶伏在桌上,另一只手握着拳头不住地捶着。喉咙哽咽着,一声声地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夏梦猜想,李汉的叔叔那个时候一定是在重温某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只不过这种痛苦此时此刻被李汉这么说出来反倒别有一番美感。
不过李汉叔叔提到的那个镜头之后看电影的小子,就是’我’么?我把’我’给丢了,也是因为松动的缘故?夏梦胡思乱想着,可是毫无结果。可是不知道怎么了,他对李汉的叔叔倒是没来由地有了些许好感。
“李汉,有空带我去见见你叔吧。””哎,他出远门了。下次吧。等他回来我叫你!”
夏梦 (一) 夏梦
又一年的夏天来到了,炎热而又多雨。人们换上短装,一个个精神焕发。好像非但卸去了身体的负担,连心灵的也一并卸去了。
这样的日子是夏梦的最爱,因为他知道海水就要不再冰凉,他的朋友也就要回来了。吱吱响的蝉,嗡嗡哼的蚊子,呱呱叫的青蛙,还有唧唧唧的蟋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夜晚~
“我也是在夏天出生的吧,所以爸爸和妈妈才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夏梦一面想,一面向窗外出神地望着,全然忘记了手头的活计。”夏梦……就是我,我就是夏梦。真奇怪,在有我以前,这不过就是普普通通的两个字一个词罢了。有了我之后,夏梦……就是我了。如果–名字本来没有生命,那么它现在的生命一定是我赋予的!”想到这里,夏梦不由地咧开嘴笑了。”是了是了,爸爸和妈妈创造了我,我创造了夏梦!””哎~等等!那么–我又是谁呢?”
何去何从,是去是从
看了《十二国记》,看了《活着》,知道了朋友父亲脑溢血昏迷不醒的消息,不尽的感伤。
以前一直觉得动画很幼稚,可是从宫崎峻的龙猫到大友克洋的回忆三部曲,到今敏的千年女优,再到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国记;从纯真的梦幻再到现实的思索,从理性的审视再回到唯美的欣赏;不得不说,动画和动画,到底也是不一样的啊。。。
十二国记,我觉得很适合给小孩子启蒙。自怜的有害性,自主与自觉,正义标准的合法性,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差距,历史车轮下的个人价值等等问题,该片都有所涉及。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做前戏,作者借助人物之口提出的疑问常令人感慨万分:
–>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伤和痛,那么因为这样引发自怜就是理所当然的么?是希望别人同情的多一些?还是利用它紧紧地关上心灵的那道大门?无论如何,自怜是一种消耗性的情感,不能带来(对于深陷其中的人来说)正面的积累,是有害的。
–> 是做人见人爱的乖宝宝,还是特立独行,褒贬不一的”坏孩子”?两者的区别可能是前者缺少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阳子做为动画里的人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放在了特定的故事背景之中。其实我倒觉得,所谓”自觉”(觉醒的觉),倒不一定是那么必要的东西。片中的智者远甫老人也感叹说,有时觉得自己传道授业甚至还没有一个农夫的生活有价值。厌倦了精神的纯静,大概都会渴望肉体的沉重吧。佛祖也说,转轮圣王和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少的只是悟而已。可是这个悟一定是必需的么?
–> 十二国的世界里,有所谓的天道,有为众生所信仰的正义。然而现实世界却更为复杂,就好像芳国的王,内心洁净无暇的他,却使芳国成了人间的地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家恐怖主义”。从追求绝对正义的哲人王,再到追求程序正义的现代民主社会,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么一套办法。从追求善的上限到维持恶的下限,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中午看完十二国记,下午就听说了朋友的爸爸脑溢血昏迷,已经20多天了。想起了以前住在她家吃的饭,想起今年春节还去看望过一次。可是想来想去却不知道叔叔现在会是怎样的状况,想来想去却不知道那个欢声笑语的家里现在会是怎样的萧条和冷清。这样的时候,言语总是很单薄。
于是晚上回来昏昏沉沉什么也不想做,想都没想,就打开了那部很久都没有去看的《活着》。一个富家少爷,输光了家产,经历了内战,大跃进还有文革;女儿变成了聋哑,一次意外失去了儿子,最后又一次失去女儿。生活每一次欲据还羞一般露出温馨的外表,却又紧接着一次次扯去那层遮羞的面纱,显出冷峻而残酷的模样。
网上查了一下,余华说,”活着这个词表达的不是进攻,喊叫,而是忍受。人人就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何去何从? 是去是从。
也说信仰 (二) 正信希有
* 所谓正信
==========
什么是信仰?信仰又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部金刚班若波罗密经,佛祖再三告诫我们所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只有断见思二惑,才能解道、悟道、了脱生死,获得超凡入圣的大智慧。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听了一些福音讲座,有各式各样的学者分享他们关于信仰的种种认识和体会。说到了十字架的意义,说到了救恩的凭据……让我惊讶的是,即使是这些关于教义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才会有这些讲座,因此,我才会听到”一个基督徒,如果不了解十字架,就是不了解我们的信仰”。
究竟什么是信仰呢?究竟何为正信呢?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总有着太多的误解。
* 众说纷纭–从误会说起
==========================
众所周知,可又从来少有人讨论,当它被提到的时候多数是被歪曲的时候。在中国,某种意义上,信仰和性的地位大致相当。
迷信、宗教、有神论、无神论、唯心、唯物、神学、科学还有信仰混做一团,一不留神就沦为彼此的枪靶,着实让人叫屈。
信仰不等同于迷信。”迷信”在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英语的解释是irrational belief or practice resulting from ignorance or fear of the unknown。这至少说明两点:一、迷信本身不包含道德层面上的贬义。二、”迷信”这一状态是真正有信仰追求的人所要避免的。如果换一个说法,”迷信”也就是佛祖要我们断的”见惑”,也就是教会的长老向兄弟姊妹们澄清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就我所接受的教育而言,迷信常常和封建联系在一起,这或许是它给人留下坏印象的根源之一。可是封建又能说明什么?不过是一种社会形态。就算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也大可不必口诛笔伐。梁实秋说文学应该描写永恒的人性,结果被鲁迅狂批,说汗也有香臭之分。可是当中国从狂热的年代中苏醒过来,涌现出所谓的”伤痕文学”,关注的又何尝不是人性?!
信仰不等同于有神论。从物理形体的神,到人格化的神,再到某种泛在的神,有神论本身也同样经历着”迷信”到”正信”的转折。当无神论者自得地抗出现代科学大旗来证明无神的时候,却忘了我们未知的事物是何其之多。然而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无论是有神论的何种阶段,信仰总是存在的。所以佛教徒说自己是有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也说自己是有信仰的;非但如此,中世纪的天主教徒,现代社会的基督徒,甚至一个非宗教信徒都可以是有信仰的。
* 我眼中信仰
============
信仰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就宗教而言,信仰是一种救赎的凭据。佛教许诺的转世也好,基督教的所谓得救也罢。现代人似乎并不在意那么”久远”的未来。物质生活的丰富伴随着精神家园的沦丧,空虚,落寞以及永恒的孤独感,使得宗教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人本身是不完整的”,”有了天父的人是无敌的”,”人是有宗教性的”–无论哪一种表述,都说明了信仰对于人的意义。
因为宗教填补了人本身的空缺,所以个人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之中的个人都开始变的美好。然而在我看来,这一意义层面上宗教和信仰仍有分别。显而易见,人所向往的那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以及向往本身才是一种信仰。以此境界说明自己意义的宗教不过证明了自己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有效性罢了。当然,宗教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望,一种事业上的终生追求,一种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不是都能算作信仰么?
* 宗教是一种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种人生选择
========================================
宗教和信仰的差别可能在于前者和世界观联系的更为紧密。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宗教,它总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的框架。而这套世界观的认同也是人们接纳宗教的原因之一。
就在世界观、思考方式这个层面来说,是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权威?正是罗素赖以划分科学、哲学以及宗教的依据。在为理性所支撑的现代社会,宗教遭受了很多置疑。”以何种手段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问题,因为这仍是一个需要凭借理性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倒也不失为一种相当有趣的思维方式。
从宗教来看理性,我们又为什么这么喜欢问问题呢?仅仅是让我们自己觉得舒服?活的轻松,死的从容?如果是这样,那么理性又何尝不是人的宗教性呢?
总结一下,综上所述,宗教是一种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种人生选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