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我们自己的童话?

关于新浪去年12月份的首届中国博客大赛,最热门的讨论恐怕要属郑渊洁了。他的勃客以及他在会场的讲话新浪视频)让人们议论纷纷。没多久,网上就出现名为《郑渊洁,你不配当博客》和《从“郑渊洁事件”看新浪“名人博客”的惨淡结局》的两篇帖子。随后,郑渊洁在自己的Blog中做了回应《决定至死不渝地保持儿童文学作家身分》,并贴出了南方都市报对自己的专访

几天过去了,我觉得也不妨谈谈我的感受。很早以前也读过郑渊洁的童话,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都是记忆中的美妙片断。这些故事大多是从借来的书上读到的,因为这些故事,有段时间《童话大王》也成了我每月必买的读物之一。但是并没持续多久我就放弃了。当时主要是觉得他的故事模式化太严重,有些陈词滥调的味道,反对学校,反对家长的教育,每个人生来都是天才,说来说去就总是这些。

即便这样,在新浪网上看见郑渊洁的Blog时候,我还是订阅了。从前我读到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而现在是勃客郑渊洁。读到那篇《你不配当博客》时,我也很有同感。就像他多年以前让我失望的原因一样。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伟大应该在于他心灵所能到达的高度。而这种高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宽容的,美的东西;应该是人类所拥有的共同情感,一种久远的爱的力量,斗争的力量,困惑和思索的力量。而在郑渊洁的后期作品以及Blog中,我完全看不到这些。

当然,用价值观来评判郑渊洁,评判他的作品和文字,或许未必公平,而这也并不是我写这篇Blog的本意。说实在的,从郑渊洁事后的声明和贴出的专访里,我倒也能读出他的几分委屈。什么是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是否有必要按照人们心目中“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来做他自己呢?或者他真的把自己看作“儿童文学作家”?在郑渊洁眼里,人们心目中的“儿童文学作家”完全是一个伪标准。从他随后的那篇声明和专访中的谈话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什么“决定至死不渝地保持儿童文学作家身分”也用的是讽刺的口吻。尽管在我看来,这不过是郑渊洁反叛思维的又一个反映。但的确,我们不应过多的要求他什么,他贡献了许多,不过请记住,他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也没有人能要求他承诺什么。将我们心中过高的期许寄托在童话大王的身上,这无非是我们自己写给自己的又一个童话。

上网的日子久了,迟早会有这样的困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的时候明明看见用反语口气写的文章,下面却有人一本正经地进行反驳;有的时候明明众人皆知的秘密,却偏偏写的煞有介事。网络时代的美与丑更加难于分辨,猫扑上的鉴定也不够,更多的时候还得完全依靠个人微弱的肩膀。可我总担心一个童话编织的久了,破灭的时候会带来长久的怨恨。郑渊洁事件就是一例,我们将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寄托给郑渊洁,那么结果必定失望的。而这种失望的情绪正是“你不配当博客”一文的起因。另一方面,郑渊洁也因为年轻时承受了学校和社会带给他的失望,才会将因而引发的反叛情绪带进了他的作品,带进了他的人生。双方面的失望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太爱自己,我们过分要求别人,以至于这种感情难于释怀,甚至一生。

而网络上的Great Fire Wall还有过分冗余的同质化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情绪的产生。转帖越来越多,独立思考却越来越少;垃圾新闻越来越多,真知灼见却越来越少;比如网上一浪胜过一浪的抗日帖,爱国帖……(这里顺便推荐一下安替的这篇《同样的战胜国,不一样的日战叙述》)郑渊洁事件也是一样,《你不配当博客》一文在我看来是过于愤怒了。

讨论郑渊洁的文章,新语丝上的几篇我觉得是比较服人的。下面是他们的链接,以及几方观点的总结。大学时候在《南方周末》上看了郑渊洁的一篇访谈,后来读到了这些文章。今天重读了一遍,以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以下链接均来自新语丝,这里有一个转帖的链接;另,碧声一帖中有多篇文章)
李老二的《诱奸童话的郑渊洁》一文中认为,童话应有美感和艺术感,并批评说郑渊洁的后期的童话是郑“个人恶毒情绪的宣泄”;

碧声的《关于郑渊洁》认为李老二的文章言过其实,认为郑“后期童话虽然文风颇受争议,但道德感从未丧失”;

虎皮斑喵喵怪的《闲谈郑渊洁》谈了作品背后,郑渊洁个人的经历和变化。认为“早期的郑氏童话沿袭着经典童话的世界观”到后来“梦想成分再度减少”,郑渊洁“主要还不是想象力的危机,而是思想的危机。” 并表示了对郑渊洁所面临困境的理解和担心;

柯南的《宛如梦幻——童话和郑渊洁童话》谈论了自己从80年代末开始订阅《童话大王》,再到后来逐渐远离童话大王的过程。认为后期的“郑渊洁童话”不是真正的童话。“童话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不是讽刺小说。它本身应该是美的。”;

虎皮斑喵喵怪的《宛如梦幻·何处是我的天国——继续讨论童话的梦想与现实》以自己喜欢的安徒生为例,认为现实世界的阴暗和苦难,无可回避。出路是很难找的;

如诗在《我眼中的郑渊洁》说“郑渊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现在也许不是了。也许,只是因为我长大了”;

路人甲的《郑渊洁应该退下来了》谈了一些杂感 ;

红羽的《简谈<诱奸童话的郑渊洁>》说了作为一个母亲的直觉反应。

2006年元旦,看《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三个小时的演出,我一口气看了两遍,痛快!实在没有想到相声居然还能这样演,居然这样好看,耐看!

还是在两个多月以前才知道赖声川,知道表演工作坊。因为《暗恋桃花源》(电影版),我第一次见识到赖声川令人拍案叫绝的创造力。一出悲剧,一出喜剧;一出现代剧,一出古装剧,戏剧化地同台演出,然而故事却不仅仅发生在舞台上。看似矛盾的《暗恋》和《桃花源》演着演着,竟然不再对立和冲突。江滨柳,老陶,《暗恋》的导演还有那个神秘女子,不都在苦苦地寻觅桃花源么?我们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寻觅过桃花源吧?可是谁又能真正知道桃花源究竟是远还是近呢?参透这奥秘的智者,我想,一定是少数。

昨天的《千禧夜,我们来说相声》(台湾版)让我的眼前又是一亮。早就厌烦了生拉硬扯的相声搞笑,也早就厌恶了没话找话的自我做贱,甚至以为相声是再也不值得去看,去听的了。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千禧夜,我们来说相声》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用舞台剧的形式,串联起多个相声段子,用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不是相声,却秉承了相声精神”,“不是喜剧,却造就笑声”。这是一种取材于时代荒诞的幽默,在这样一个跨度长达百年的故事背景中,这种幽默使人捧腹,让人错愕,进而深省和沉思,一种不知名的力量直抵内心。难怪有评论说,这一出剧,“非对人性洞悉者难写之,非对人情洞察者难演之”。

千剧2000年秋季在台湾上演,是表演工作坊创作的第四出相声剧(前三出分别是85年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89年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97年的《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其中《那一夜》在93年又重新搬上舞台)。并在2001年和2002年到北京和上海做巡回演出,据说当时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并应邀在春节晚会上演出了精华片段。奇怪的是我对当年的这一事件完全没有印象。不过我猜想即便是当年有机会看了,也必定没有今天这样感悟吧。我觉得,成长的快乐就是这样,它不在于生活重复次数的增多,而在于智慧的日趋充盈和心灵的逐渐开放。。。跑题了。。。嘿。。。

“千禧夜”说的是1900的最后一天,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京清朝瓦解的乱世;“千禧夜”说的也是2000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年,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国民党首次沦为在野党。百年风雨,世纪之交,皮不笑和沈京炳的南柯一梦是遥远的预言?抑或是同样遥远的记忆??

一百年前,皮不笑憧憬的未来,是一个“到处充满奴才放肆笑声”的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不再因言获罪的时代;而一百年后的台湾,皮不笑的梦想已然实现,但生活在今天的劳正当和沈京炳却有着皮不笑当年所无法想象的烦恼与困惑。这是一个消费至上的金钱社会;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速食年代;这是一个专家充斥媒体,媒体以不可抗拒的意志力强力介入的年代;这是可以自由表达,却少有人倾听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们永远地丧失了内心宁静,失落和空虚的年代。今天的沈京炳和当年的皮不笑一样,在世纪末憧憬未来。他看见“河川还很干净的模样,森林还很完整的面貌”,看见“夜晚的天空有无穷的星星”,看见“一群不慌不忙的人们,没有车子,就用两条腿,走路去找朋友聊天;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路,没有电视;他们聊天的时候眼睛看着眼睛,彼此微笑……”

恍惚之间,你会猛然惊醒,一百年前皮不笑的对头贝勒爷不正是今天沈京炳的知音么?!“现在的人怎么都不懂得美啦?”,“问题就出在这个‘看’上”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贝勒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回过头来细细回味的时候,才能琢磨出其中的深意。正所谓“百世即须臾只是一场春梦;万端观结局不怪千古人情”啊~~~

千禧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2006年元旦,我感激赖声川导演以及诸位演员呈现的这部精彩剧目,也愿意向你,郑重地推荐它。

我喜欢的诗——《季候病》,何其芳

好的小说拍成电影,总是少了几分味道;我想好的诗歌一定也是这样。不过我真的抑制不住想要和你们分享。这是一首我大二时候抄在本子上的诗。安静的图书馆,不起眼的角落,你可以想见我寻到她时的欣喜。

季候病

何其芳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象牧女的铃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
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天!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缓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

1932.6.23

Technorati : ,

廿四不惑(二)自省

我习惯于自省,我认同和尊敬自省,可在今天,我却仍然不敢说自己是真正懂得自省的。

正因为世上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没有任何人会比自己更懂得剖析自己;然而自己面对自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被自己所欺骗和蒙蔽。可即便这样,我想我仍然需要自省。因为在这人生的旅途上,我渴望对自己的内心忠诚,我也渴望有朝一日有人可以了解”我”,曾经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尽管我对此不抱有任何期望)。这种渴望使我相信,融合态度与实践,没有比自省更为合适的方式了。

我二十四岁的人生,是一次从不懂到懂得,再从懂得到不懂的过程。老师教会了我知识,父母教会了我礼貌;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他们没法教,我也没法学的东西。我轻易地选择了一种答案,于是便以为自己懂了。我自以为灵巧和熟练地在人群中穿梭,却不知晓这一切都应感激大家的容忍与谦让。从对世界的懵懂无知,到对”我”的自以为是,我懂得了一些,却发现不懂的部分更为庞杂。

愤怒曾给予我力量,可是,却并不能持久。因为愤怒,我保有了太多的目的,从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其他。面对恶,我理应愤怒;然而对自己,对他人的愤怒,久而久之,只会带来心灵的消耗与损伤。可是,反躬自问,放弃愤怒,我又何以凝聚人形?愤怒与颓废,是炼狱的两个极端。而这两者之间,有我所向往的爱的力量。平和,持久,温暖,而有生命力。可惜我笨拙的努力,徒然使自己在两极间摇摆。究竟有谁能够告诉我,怎样才能通向那完满的光明境地??

我不想放弃,不愿投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我的原则和底线。我不要为自己做出的成绩而骄傲,也不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气馁;我告诉自己:要为不放弃,抗争和永不停止的努力而自豪;要永远地记住自己喜欢的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每一次反思过后,都要做到更好的自己。

我坚信爱,宽容和理性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钥匙。然而这条路却并非是我想象中的坦途。有太多太多的时候,自私、狭隘和固执的阴霾占据了我的心灵,蒙蔽了我的眼睛。我必须承认,承认自己的缺点,甚至承认他们难于被克服;我必须放弃,放弃狭隘的自我,尽管这种放弃正颠覆着我的自尊;我必须行动,哪怕它们是那样的难于启齿,步履维艰。

我曾经渴望朋友,惧怕孤独,可当我正视自己内心的虚弱时却发现:这不过是自己逃避责任的又一种方式。我渴望外界的帮助,希冀于美好的未来,却单单没有过好每一个今天的勇气和力量。孤独是每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无法改变的境遇,可它同样给了我创造的广阔舞台与无限可能。而我要做的,仅仅是从顾影自怜中走出来,让心灵重新沐浴爱的光辉。

我提醒自己,不要说的太多。否则就会有太多的话出于惯性,而并非发自内心。嗯,就此罢笔。

Technorati :

大风

落地的窗帘,如潮汐般不尽地涨落
帘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明媚阳光

我忍不住去拥抱她们
风的曲线
窗帘的皮肤
阳光的体温

这是温暖的早晨
这是温暖的梦

参观MSNTC

上周六的时候有幸参观了MSNTC,也就是MSN Technologies ( China )。在一间会议室里听MSN团队里的各色人等做了介绍和演示。其中包括Windows Live Messenger 8.0,local.live.com,MSN Space的新功能,以及live.com其他服务的一些演示。

大公司的员工给人的印象总是很好,待人热情,有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工作环境也很好,和我所熟悉的intel蓝色调,趋势红色调不同,微软用了不少绿色,灰色之类鲜艳的色彩,既有活力也有亲和力。让我吃惊的是,办公楼的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画,马拉之死,梵高自画像等等等等。这些名画的旁边都挂着背景一模一样的另一幅画,区别仅在于后一幅用虚框代替了前一幅中的主题部分。画上都写着标语,大意是,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看的我心里暗自发笑,微软产品的安全和稳定性实在是被人抨击太多了啊。转念又想到前天读到的一篇blog,说微软虽然是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可是在市场上相当灵活。如果看他们做的市场规划,就不得不承认他们相当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需要做些什么。没错,从这些画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Group Leader是个老外,说起话来语惊四座。倒不是因为她说的内容,而是她的英语实在是太——标准了。不仅发音异乎寻常的正,而且抑扬顿挫,句式华丽,听着听着就忘了她在说什么,只顾着欣赏语音了。当时就想,她以后也许会做微软的产品发言人什么的,说这么长的一段话一个词也不带错,大珠小珠落玉盘,可偏偏就是落不下问题的答案…… @_@ 嗯,最后说说他们的演示吧。很不幸,每一个演示就会让我想到其他的公司服务。Messenger 8.0只是融入了些其他IM早就用了的功能;local.live.com完全就是map.google.commaps.a9.com的融合;live.com本身也无非是Google Personalize的拷贝。不禁想起Steve Jobs的一句话”They can’t even copy fast”。@_@ 当然了,这也说明了技术发展的趋势,受益的仍将是大多数的人,blablablabla….

不管怎样,MSN这个团队还是踌躇满志的,他们既看好这个方向,也对微软公司,还有这个团队满怀热情和信心。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李银河老师提到过的一句话,“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带来丰富用户体验的产品也不过是个产品罢了。界面华丽的msn上,闪动着多少人的爱恨情仇?世界变小了,远在中国的我也能看见美国的街道和人群。关掉屏幕,依旧一片漆黑。走在傍晚的北京,幽蓝幽蓝的天空让我着迷,未知,恐惧,向往,我想,也许是因为我空虚的胃开始期盼一些久违的刺激了吧。

一样不一样

又陪同学买了回数码相机

临走的时候经过一家店铺, 听见身后的两个男子一唱一和:“东西是一样地,价钱是不一样地……”,“人是一样地,良心是不一样地……”

感慨

爱上消失的一刻

突然爱上了你的歌,轻柔,动听,属于夜晚的声音;
突然爱上了你的笑脸,亲切,灿烂,让我不舍离去的容颜;
突然爱上了你的双手,真实,温暖,在触手可及的咫尺之间。

闭上眼,消失的一刻就是永远。

容易,不容易

冰冷的日子最容易温暖
一杯热茶就可以

炎热的天气最容易清凉
一片翠绿的树荫就可以

独处的时候不容易寂寞
一本喜爱的图书就可以

人群之中却最孤独
因为,哪里都找不见你

读《物理世界奇遇记》

从相对论到高能物理学,从宇宙物质到基本粒子,从量子物理到大统一理论。在《物理世界奇遇记》里,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探险。

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神秘的相对论到底说了些什么?空间弯曲,光线弯曲,时光机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暴涨、黑洞、热寂,天文馆里的词汇我从来没有认真地理解过;量子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原理,也曾随着物理书离我远去;反物质,夸克,胶子,超对称性,超弦……时髦的词汇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说起来,知道这本书纯属偶然。因为想弄懂所谓的超立方体(hypercube),所以看到了一封12岁孩子写的科学家叔叔的信。之后就在科学家叔叔的回信中,看到他推荐的三本书: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Mr. Tompkins in Paperback,还有One Two Three… Infinity: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f Science。用他的话来说,这三本都是understandable并且enlightening的好书。而这其中的第二本就是我刚刚读到的这本书的前身。

原书由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兼科普作家乔治·伽莫夫所写,最早是由1940和1944年的两部书汇集而成,直译过来就是《平装本里的汤普金斯先生》。可是直到1968年伽莫夫逝世,该书都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年年或者隔年重印一次。鉴于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版社邀请了英国的科普作家斯坦纳德对原书做了增补和更新,新书名改作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 。中文译本由我国的科普翻译家吴伯泽先生译作《物理世界奇遇记》。(这部分内容可参见书序

喜欢这本书,纯粹出于它带来的乐趣。曾几何时,课堂里带给我们的乐趣渐渐没有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们对发现这个世界的热情慢慢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外表下的忽略与漠视。我还记得我在显微镜下看见细胞时的欣喜,还记得物理、化学课后若有所得的快乐。这种看似与生活最无关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知识,上学越来越多,技能越来越多,知识却越来越少。这不奇怪,也不值得悲哀。只是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有过的乐趣,依旧神秘的世界,还有触手可及的探险。:)

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尤其喜欢相对论的那部分,太浅显易懂了。。。嘿。。。

又:心理学家认为,尝试新鲜事物容易使人保持年轻。^_^

Technorat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