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右前压步 – 20080325
一直以来只会左前压步,右压步怎么做怎么别扭。T刹也是,只能用右脚刹,左脚去刹就好像完全不会刹车一样。学轮滑以来,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都被我怀疑是身体的问题。比如不是我站不稳,而是脚不正;不是我平衡不好,而是腿不直。。。等等等等。当然,和其他许许多多心理障碍一样,最终都被我克服了。
左右不一致的问题我也曾经想过。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因为心脏的大部分在身体左侧,所以人的重心是偏左的。田径场跑步逆时针转圈就是证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能做左压步,而做不了右压步。
这个解释曾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练右压步。因为这是身体的缺陷,不是我练习的问题。但后来时间久了,我慢慢意识到,轮滑要想登上一个层次,基本动作一定要掌握好。而基本动作的关键在于全面、没有薄弱点。既要能前又要能后,既要会内刃也要会外刃。左右当然也不例外。
今天晚上终于克服了这个身体重心的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右压步!其实轮滑动作做的好的话,一定是很流畅的。无论做什么动作,人始终是在滑行,而各式各样的动作本质上都是重心的交替罢了。交替的好,没有能量的损失,相反还能够助力,动作也很漂亮;交替的不好,重心就不稳,往往就出现手忙脚乱,肌肉酸痛等现象。当然动作也会很难看。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虽然可以做右压步了。但做的时候,我一定不能想现在是在做右压步,否则又乱了。难道又是一个心理障碍?
今日阅读20080317
- 文章
从月初比约克的惊人之举到上周末的西藏骚乱,事情真是越来越多。突然发现自己对于西藏问题还是所知甚少的,找个时间得好好补习一下。这篇帖子还没读完,看来西藏问题也有很多名词和历史背景,比如“中间道路”和当年的十一世班禅事件。就好比了解台湾现代史,不能不提到美丽岛事件一样。细想起来,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很多事情如果不关注就完全不会了解。是应该庆幸呢?还是应该觉得可悲呢?
王*力*雄的天*葬早就想看了,找个时间吧。
最近在读和读过的几本书(2),20080312
- 鲁宾,《在不确定的世界》
先说几句题外话,虽然题目是最近在读的书。可实际上有的书已经是大半年以前读的了,比如鲁宾的这本《在不确定的世界》。鲁宾是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之前曾在高盛工作了26年。而去年次贷危机导致花旗集团股价大幅下挫,鲁宾又临危受命,在11月接任花旗集团董事长。书里的故事结束的时候,书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2年的书,副标题是“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大致记录了鲁宾本人从大学毕业,进入高盛,再到进入白宫的过程,还有在这一时间段他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比如墨西哥经济危机,或然性思考,在白宫的工作,亚洲金融危机等等等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或然性思考。即指导他在商界和政界经历的根本观点是“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被证明是确定的”。“成功是通过评估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尝试判断各种结果的成功可能性以及与每一种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收益和损失而获得的”。读到这些话的时候让我震惊,因为我明明读到的是在交易市场上的行动原则。而鲁宾把这种交易的原则提升为他个人的一种方法论,用于处理他在政商两届的工作。在处理墨西哥经济的问题上,这种交易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对于这次危机的干预,克林顿政府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而鲁宾认为即使最好的干预也是或然性的,是可能失败的。但失败不一定就说明决策是错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止损,股谚云“止损总是对的,错了也对”。同理,在因素多变的复杂情况下,我们无法控制结果,能控制的只是自身的风险水平,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评估多方面因素,并在可能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选择。
- 宋鸿兵,《货币战争》
这本书实在太热了。当时在新浪读书看的似乎还不是全本。我想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有几分属实姑且不论,这书本身是不是阴谋论也可暂放一边。货币战争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真正战争的可能性,恰如其名。货币人人都司空见惯,然后货币的本质却不是人人都真正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渐渐地也就被淡忘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历史和未来一样,蒙着一种神秘的科幻色彩。
有一点尚且存疑。如果说做空一国经济最终可以进行剪羊毛似的掠夺,那么我不明白的是这种做空的结果完全可能是双重的。记得在另一处地方读到,美国人说经济危机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他们便从英国人手中买到了很多便宜的资产。在经济恢复时,不仅资产本身升值,而且也顺便夺回了许多工厂和矿山的所有权。那么是否被做空原来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对时局的把握,以及留存到最后的实力。
- 埃德文·拉斐尔,《股票作手回忆录》
一本据说值得所有投资者一读再读的经典。初一读完,果然不同凡响。
这本书之所以成了投资者热爱的经典,我想是自然因为主人公利文斯顿的思想和经历至今还在光辉闪耀。投资(投机?)是一门需要战胜内心的学问,是需要具备快速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的。这些,利文斯顿都完美地做到了。站在时代的巅峰,牢牢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是真正值得敬佩和景仰的。利文斯顿正是这样的人。
然而作为一本传记体小说,主人公原型利维摩尔和作者埃德文·拉斐尔才是真正的传奇。前者这样一个充满投资智慧的大家却以自杀了解性命,留下遗言把自己的人生说成一场失败;后者写了一辈子的金融小说,却从未做过股票投机,甚至连像样的投资也没有。生活和历史,才是一部真正的小说。
unicell招牌大系(2)
造酒和游泳一样,是一种生存技能。想想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不能总是吃饭吧。怎么能少的了酒呢?或者换个角度想,种出来的粮食或是采摘的果实总不能白白地烂掉吧,酒真不愧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发现?)!
自从上次贴了几张菜图之后,有人把做饭说成是我的兴趣。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这也算是兴趣的话(虽然我更觉得是生活所迫),那么这兴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对于掌握一种技能的兴趣。其实我觉得这和中学初上化学实验课的感觉一样,混合不同的物质,施加一定条件使产生变化,变成一种新的物质或者混合物。而且化学药品不容易得到,只能按照事先规定的方法做实验,做出来的结果没法保存;相比而言,做菜的原料容易得到,可以随意制作,做出来的结果可以吃掉。因此做菜是做化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
二、对于生活本身的热爱。吃自然是一件大事,也是相对容易满足的一种需求。我相信,真正喜欢做菜的人,一定不是把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彼岸和明天的人。热爱每一天,才能热爱和感激每一天每一餐的食物。骑车出行的时候,多次在荒郊野外人烟稀少的地方饥饿难当。这种时候总会幻想爬进一户人家的大门,乞求施舍一碗稀粥。这种时候,一块巧克力比什么都好吃。尽管不可能一直做到,但我仍试着去热爱每一天,热爱每一天的食物。
另外说说烹饪本身的体会。我目前领悟到的烹饪的通天之路是这样的:掌握材料的特性,包括性质、口感、风味、适合的刀工、烹饪手法等等;常用烹饪手法及其适用对象的掌握和了解;常用调味品性质的掌握。有了这些,才能知道一种原材料在一种做法下可以变成什么样,变成什么味道。而一旦多种材料和技法得以融会贯通,便能自由选料、搭配、组合。用一种原料的滋味掩盖另一种的缺陷,用一种的口感搭配或是反衬另一种;用一种技法调和另一种技法的不足,最终能使原料和技法,原料与原料,原料与调味品,彼此相得益彰,成为一件恰到好处的作品。由此可见烹调本身是多么需要理解力和智慧力的一件事!!
那在这之后会怎样呢?我不禁想到聚斯金德笔下《香水》里的主人公格雷诺耶,那个传奇式的气味天才。格雷诺耶离开巴黎之后,在一座两千多米的火山山顶一住就是七年。在这个纯净的气味荒岛上,格雷诺耶可以细细地把玩、体味他收藏在记忆里的所有人间的气味。在这个气味的王国里,他就是规则的缔造者,就是国王,就是上帝。可以想象吗?这样的世界里才会真正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创造的美丽和欢乐将无处不在,直到整个世界在登峰造极的圆满中悄然灭亡。。。
千人千象
在淘宝上花300块买了个小电脑(http://www.saintsong.com.tw/english/tx3.htm),本来就不大的桌面顿时凌乱起来。路由器、笔记本、两块台式机硬盘。。。再加上这台电脑。。。各种电源线数据线网线盘根错节。。。不得不花时间整理了一下。
既要方便、还要美观。。。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因素——比如会不会有干扰,方便不同的用法,安全不易松动什么的。一切摆平之后,得意之余顺手把msn的签名档改成了“布线是门艺术”。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A:你怎么做布线了?
(原来他说的是芯片后端物理设计中的布线routing)
B:买房子了?
(原来他说的是装修)
C:开始研究布林线了?
(原来他说的是技术分析中的Bollinger通道)
特志于此,博君一笑。
圆圈湖
今天骑车去的这个圆圈湖位于南汇最南端,距离芦潮港不远。。。正名是滴水湖,完全由人工在在海滩上开挖。面积比西湖还大。过去看了一下,路面很好,环境也不错。不过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据说会有大型游乐项目,度假酒店,美食城什么的。。。那个时候想必定是一片乐土啊。。。
湖边的一条小路
回程的时候在A2公路上拍的一张
春天!春天!!
寒冷阴晦的二月终于过去了,在3月的第一天里,我在猛然间惊醒。在这极短的瞬间里,往昔的一幕幕像电影故事一样在意识中闪过。我似乎可以觉察到我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渴望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这一刻,我简直忍不住要歌唱,要呐喊!就好像濒临死亡的患者重获新生之后,心中所拥有的那份喜悦,对周围世界所感到的一丝清新的陌生;又好像噩梦醒来,猛吸一口凉气,睁开双眼,世界还在继续。感谢春天,我又苏醒了,再一次有血有肉地踏上神奇的土地。这感觉真好!!
—
另外借题发挥一下。“醒来”是我喜欢的感觉之一,也与我人生的重大命题之一——“世界的真实性”——联系紧密(以后有机会再另文详述)。我喜欢的书里面《苏菲的世界》可以归入此类,《香草天空》《Abre los ojos》《Matrix》《十二只猴子》《飞跃疯人院》等电影也有类似的含义。多么美好的春天,多么美好的书和电影。继续期待~荡尽尘埃~继续醒来~~
—
另外说一下昨天的发现。早上乘地铁上班,看见周围的人摇摇晃晃,突然觉得人用两条腿站着是很可笑的事情。
—
另外说一下今天的发现。溜冰去超市买东西,回来的时候背了十几斤的米,顿时发觉滑的时候稳多了,路上的起伏也没什么影响了。原来之前不稳定是体重的原因。。。
—
另外祝在二月里做了爸爸的andrea,suave,熊和孩子妈妈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就像一千零一夜里说的那样——直至白发千古~~也祝各位小宝贝健康茁壮地成长。也许我的这次苏醒和这些新生命的到来有关?@_@
Light Graffiti
使用LED灯,手电等发光物体配合相机慢速快门进行创作的艺术。再一次说明了艺术创作上,想象力才是根本的限制。
几张Light Graffiti的图片和视频
http://www.linkinn.com/_Light_Graffiti
http://insurance-quotes-for-you.com/Light_Graffiti.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08xpmW_CkU
update
—
又想起了网上流传的那段03年SICAF SEOUL会展上精美绝伦的沙画表演。于是又找了出来。表演者是匈牙利沙画大师Ferenc Cakó
http://youtube.com/watch?v=kxhYyGJot1A SICAF 2003
http://youtube.com/watch?v=LZq2ddxviCA Story of the Old Castle
http://youtube.com/watch?v=jvFBcUb9mZ0 Animal Planet Sand Art
update
—
当然,提到沙画,就不能不让人想到01年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两位僧侣在纽约的Ackland花费四个月精雕细琢,又在完成之后随即毁去的这幅彩沙曼陀罗(Mandala)。
http://www.ackland.org/art/exhibitions/buddhistart/construction.htm
关于密宗彩沙曼陀罗画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d_mandala
最近读过和在读的几本书(1),20080126
-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说“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就是说形而上的知识和智慧固然玄妙,然而远离日常的实际生活。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一味追求天道,反而容易走火入魔。天道和人道,本来就是一体之两面,只有明白了人道才能够通天道。因此一部论语说的就是人道。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孔教”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孔子不过是个普通人,何以能和释迦牟尼、耶稣这样的神化的教主相提并论。读了论语才发现几位教主真的有些相似之处。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言行,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为他的学生答疑解惑并择机阐发他的个人理念。佛教经典金刚经也是如此,在里面你见不到神,相反,读到的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和蔼老师。
有南怀瑾这样国学大师做注解实在是一种幸福。他的旁征博引让论语变得鲜活起来,结合着文学、历史、哲学与他个人的人生体验。论语上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句句语录,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我有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我觉得我的个人生活不再是孤立与断裂的了。我似乎感觉与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祖先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精神联系。他们不是神,而是真正有血有肉存在过的人。我甚至在想,在现代化的物质洪流冲击下,中国人理应是最不容易空虚、彷徨、困惑的,理应是最优雅自在诗意地栖居的。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有积累数千年的生活智慧和精神思考。
最后,我还想到了另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提出奥运会开幕式要抬出孔子,因为他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大礼物。这个提议引发一片网络热议。不难理解季大师对孔子的热爱之心,也同样不难理解反对者对于造神运动的反感。无论怎样,我想说,论语值得一读,这是民族文化的一条根。
- 南怀瑾,《易经杂说》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描写的是易经的引人入胜。作为一个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理科生,我曾以为周易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是江湖术士用来算命卜卦用的骗人把戏。我也曾从新语丝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崇拜像中医、周易这一类模棱两可的学问是中国缺少科学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读了这本书我至少明白了两点:一、易经究竟说的是什么;二、易经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先说第一点。易经,说的无非就是变化的道理。其实说起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可能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而易经里的变化更多,它分八八六四个卦象,反复组合,衍生推理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易》,其实是周文王对于易经的发扬光大。事实上除了《周易》,还有神农时代的《连山易》,黄帝时代的《归藏易》。这三易的卦象也有所区别。因此易经本身也是一门变化的学问。
至于第二点,且不说思想上易经如何影响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仅仅就文字上,就可以看到源于易经有相当之多的成语和名词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摘录一段乾卦的彖辞和象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这一段文字相当之优美,“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仅仅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创世纪的景象。而看看这短短几句话,留下的印迹有多深远:元朝由此得名,故宫的保和殿太和殿咸宁宫,清华大学校训,金庸的降龙十八掌。。。。
易经难懂,我觉得和它的悠久历史有关。“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便追溯至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文王,《周易》也不过是他研究易经所著的书而已。因此凝聚着先民智慧的易经,有神秘难懂的成分一点也不奇怪。马克思·韦伯将现代化的本质称为“世界的祛魅”,是一种将文明中非理性情感、神圣等因素的祛除的过程。而在这样一种理性化、技术化、物质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危机。“精神处于理性的逻辑体系中,生命寄生于无限扩张的技术领域中,远离了大地。”哲学上对于祛魅有尼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批判,“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也有德里达、福柯这样的解构主义批判。不过我想,既然世界可以祛魅,那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不能接纳至少一部分“魅”进入内心呢?我试过。真的很美好。
观某电影有感
相识:他不敢正视她的眼睛,然而只要稍稍隔着些距离,她转过身或是侧过脸的时候,他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被她吸引。对他来说,她太过完美。他数不出她的缺点。单是看到她就会令他的心里涌起阵阵奇怪的感觉,有些慌乱,有些紧张,有些莫名其妙没来由的开心;更不用说靠近她,听她说话,嗅到她身上散发出的世间最好闻的香味了。然而她竟然主动凑了过来——含笑的大眼睛,光洁的脸庞,温柔的嘴角——一切的一切都近在咫尺。年轻的他怎么可能承受这样铺天盖地的心跳感觉?这种自动自发的爱从他内心泉涌而出,可他仍旧刻意压抑住自己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但很快,他就会发现从这一刻起,阳光将无处不在,和平已悄然降临,灵魂斗争不再继续,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她的到来赋予了意义。
回忆:多年以后,当他再次走进这座空旷的教学楼,恍若隔世。没有她,这里竟是这样空;没有她,心里竟是这样空。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从熟悉的角落跳将出来,他的心里再一次涌起铺天盖地的感觉。失落,痛苦,孤独,迷茫,沮丧掺杂在一起铺面而来,他的爱人走了,他心灵的神奇力量也随之消失了。他完全放松着,不想抵抗什么,甚至希望这失落和孤独能来的强烈些,再强烈些!似乎只有这样,他才从另一种角度真切感受到她的存在。泪水,只有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