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nibeing.net到unicell.info(二)
对blog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什么是blog?为什么要写blog?我想每一个人,尤其是自己写博客的人会有各不相同的答案。比如和好友分享心情、吃喝玩乐的信息,这是作为日记本的blog;比如分析时事热点,发表个人观点,这是作为草根媒体的blog;比如社区或官方网站的blog,作为正式站点的一种延伸;比如团队写作的主题blog,作为一种团队创作的平台。。。博客——这个简单名词所涵盖的形式和内容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每一位博主的写作动机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了。
对于我来说,什么是blog以及为什么要写blog,是有着明确的答案的。只不过这个答案在写博的这几年里不断地有所变化。最初,写blog主要为了实践自己的“感受与表达”理论。正如我在“自言自语网”的开站词里所写的:blog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朋友问了我一个看起来有些大而无当的问题: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是追求,是享受?是磨难,是升华?我也就大而无当地答到:人生,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两条,感受和表达。感受就是作为匆匆过客的我们所能做的。世界是如此美好,也许我们只有用全部的身心才能在寻到绚烂的画面时,也觅到属于自己的深沉的韵律;世界又是如此的丑陋,也许我们也只能用全部的身心才能从中看见大欢喜和大悲伤,才能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而全部的身心也正是感受的凭借与实质。至于表达,就是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我们所能做的。我们要说,要唱,要写,要行动,要参与。感受使我们成了客体,然而这是必需的,否则我们就不知道何以要成主体,何以要表达。
表达两个字就足以概括自言自语网全部的初衷。它不一定是美的,也不一定是聪明的,但一定是诚实的。
这个时期的blog是纯粹以“表达”作为出发点的,是不考虑表达效果的,是不考虑受众的。我更关心的是能否通过blog,把自己一些真实的想法、心情还有思考,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这一点从前后网站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自言自语网”,unibeing.net。自言自语,是没有听众的;而unicell+being,也就是我的存在。存在本身即是目的,即是意义,它是自成体系的。
这样坚持了有一年,我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我极为厌恶看到自己之前所写的东西。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情感过于泛滥。其结果往往就导致帖子没有让人(我)再读一遍的价值。尽管表达本身就是意义,但是我更希望把写blog能够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支持自己进一步深入、细化地思考和表达。另一个原因是写作的方式,由于只关注表达,不关注表达效果,blog总是写的含混不清,言简而意不赅。
因此,在把站点从blogcn迁往blogger,并启用新域名unibeing.net之后。我试图让blog的重心从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一方面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前面提到的问题。因为外部世界是相对容易书写的,也是更少掺杂个人情感色彩的。这样的帖子是相对更有建设性的,更加易读,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另一方面,那个时候我也渐渐意识到仅局限在内心世界是有些狭隘了,是和心灵的解放之路背道而驰了。这基本就是在unibeing.net写博时的想法。
这次把站点从unibeing.net迁到unicell.info,又有了几个新的想法。首先,从unibeing.net到unicell.info,就像域名所体现的那样,希望取材可以更加广泛。曾经不屑于仅仅包含信息没有自己想法的帖子,因为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就是信息,甚至多的泛滥。写这样的帖子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意义太过短暂。这种想法的副作用就是博客更新的太慢,有写博冲动的时候没想好,想好的时候又没冲动写了。其实换到新的WordPress平台,通过tag,链接,站内搜索,多次编辑等方式,完全可以在及时记录想法的同时兼顾帖子的质量和后续维护(WordPress相对于blogger平台的好处后续还会有帖子单独说)。手段的进步也方便了内容的丰富,用unicell.info的域名原因就在这里。希望可以用同一个域名整合个人视角下的各种信息。unibeing.net时代为不同的主题设立了单独的二级域名,如forex.unibeing.net转载一些外汇类文章,pro.unibeing.net记录些计算机笔记。现在这两个域名的内容都归到unicell.info的两个分类里。从此告别了人格分裂。。。另外,在迁移过程中,把之前的帖子翻看了一遍。其中大部分还是最早从blogcn上搬过来的内容。然而正是这些自己曾经厌恶再读的帖子,让我又重回了那个幼稚、丰富而又真实的蛮荒年代。“表达”的目的之一似乎达到了,一篇篇帖子唤回了一个个鲜活的记忆。时间的密码悄然开启,恍惚间人就回到了过去。
如此说来,偶对于blog的认识似乎来了场否定之否定。外部的世界的理性描述更有意义呢?还是内心世界的丰富表达更有意义?显然,他们的意义是不能互相替代的。unicell.info这个相对价值中立的域名显然更符合俺目前对于blog的认识。。。
从unibeing.net到unicell.info(一)
Blog历程回顾
从开始写Blog到现在,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最开始是在虎翼网托管的二级域名,取了个傻乎乎的名字叫“自言自语网”。
那时候,学着用Dreamweaver做了几个简单的网页。来来回回把配色改来改去,裁剪了一副名画作为banner image,最后通过ftp上传了几篇日记一样的文章。这就是俺最早的个人网站:前博客时代。
04年是博客年,只记得方兴东大谈特谈各式概念,还把博客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于是乎趁着热潮,在blogcn安了家。从静态网站到blog这样的内容管理系统,好处自然多多。比如评论的管理,比如模板的更换,文章分类、存档、编辑修改等等等等。。。04年,俺进入了博客时代。。。下面是当时专门为blog画的一个新banner。
05年底,终于忍受不了blogcn蜗牛般的速度,搬家到了blogger。选择blogger主要是因为信赖Google,更何况blogger在被Google收购之前,本身就是相当老牌的Blog服务提供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段时间blogspot.com反复被盾,迫不得已租用了虚拟主机,申请了独立域名unibeing.net,并通过blogger的Ftp发布的方式继续更新。
08年底,俺又再一次从unibeing.net搬到了unicell.info。不仅换了新域名,后台系统也从blogger换成了最最最流行的WordPress。更换的起因纯粹是技术性的:ftp发布实在太不安全,用户名密码是通过明文传输的,很容易被攻击。俺吃了一次亏,痛定思痛,终于决定改换门庭,并趁此机会解决以往的诸多问题。
从第三方的blog服务到独立blog,从unibeing.net到现在的unicell.info,来来回回折腾不少。这次整理blog,让俺有了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于是乎特开此帖,谈谈对于blog的一些零碎的想法。
OYC – Death – Shelly Kagan – 笔记(1)
http://oyc.yale.edu/philosophy/death/
这是由耶鲁的Shelly Kagan教授07年秋天的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有视频)。前半部分主要偏重于死亡本质的形而上讨论(灵魂问题等),后半部分偏重于死亡在价值观上讨论(自杀问题等)。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提纲笔记。
1. 课程介绍 Course introduction
- 该课程讨论的内容:前半部分,死亡的本质(形而上);后半部分,价值观
- 关于课程讲授方法与评分原则等
2. 死亡的本质:二元观 vs. 唯物观 The nature of persons: dualism vs. physicalism
- 一个问题:死后存在生命么?
- 一个更为合理的问题:身体死亡之后”我”还存在吗?
- 真正的问题:”我”是什么?二元观 Vs. 唯物观
3.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第一部分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Part I
- 二元观与唯物观眼中的心灵(Mind)。唯物观:心灵(Mind)与微笑(Smile)的类比
-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灵魂(的存在)?更一般化的问题,怎样证明一件不能直观感受的事物的存在?最佳解释推论(IBE,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或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
- 二元观与唯物观:应用最佳解释推理(IBE)能否假定灵魂存在?
4. 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介绍,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第二部分
Introduction to Plato’s Phaedo;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Part II
- 柏拉图与《斐多篇》简介
- 应用最佳解释推理(续):推理、情感、意识、自由意志?
- 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Determinism)的(两个)三段论
5.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第三部分:自由意志与濒死体验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Part III: Free will and near-death experiences
- 关于自由意志三段论的几则质疑
- 另一个方向,应用最佳解释推理说明超自然现象?如鬼魂,超感知(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濒死体验,通灵(Séance)等
- 以濒死体验为例
- 有别于最佳解释推理的另一种理论:笛卡尔对于二元论的论证的思想实验
6.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第四部分;柏拉图,第一部分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Part IV; Plato, Part I
- 对笛卡尔思想实验的质疑
- 对于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7. 柏拉图,第二部分: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
Plato, Part II: Arguments for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 the argument from the nature of the forms
-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8. 柏拉图,第三部分: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续)
Plato, Part III: Arguments for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cont.)
- the argument from simplicity
- 关于simplicity,invisible, decomposite,immortality的三段论
- 苏格拉底:And so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or nearly so
- Cebes的质疑(nearly indestructible doesn’t give us immortality),Simmias的质疑(invisible thing can be destroyed: harmony)
- Invisible的解释与Shelly的质疑 (invisible: see? sensed? observed?)
9. 柏拉图,第四部分: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续)
Plato, Part IV: Arguments for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cont.)
- the argument from essential properties(essential vs. contingent)
- 对于一件事物存在与否的争论:由认为存在的一方举证
Blog再一次搬家
从今天开始blog换到新域名www.unicell.info。原来通过feeds.feedburner.com/unicell订阅unibeing.net的会被自动转为订阅新blog下的Me分类。同时增加feeds.feedburner.com/uif-computer和feeds.feedburner.com/uif-forex分别对应Computer和Forex两个分类的内容。feeds.feedburner.com/uif是新blog全部内容的feed,包括上述三个分类及其他分类。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blog第三次搬家了。第一次从blogchina搬到blogcn,因为当时blogcn的模板要相对好看一些。后来实在受不了blogcn的访问速度,于是又搬到独立域名的www.unibeing.net,用blogger的系统做后台发布。3年下来,这个号称最有历史的blog系统一直鲜有更新。不多的的几次更新(如widget支持)也只适用于在username.blogspot.com二级域名用户。当初搬到blogger系统上无非是两点:一来是google的服务,比较有信赖感;二来blogger系统生成的是静态页面,觉得访问速度会快,而且以后备份起来也容易。而现在看来这两点已经不再那么属实了。。。
而这次搬家把以前的三个子域名都集中到unicell.info这个域名下了。以前记笔记的pro.unibeing.net和forex.unibeing.net分别变成了新blog下的两个分类(Computer和Forex)。以前的unibeing.net变成新blog下的Me分类。并增加的对应的feed(如开头所说)。这样发布的时候集中在一个站点下,方便很多。而且我也认真更新下其他分类里的内容了,这也是换到新域名的目的之一。
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最后一课”观后感
看完了兰迪·波许(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终于忍不住想要写点什么。
兰迪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在去年9月被确诊为胰腺癌后在卡耐基·梅隆向做了最后一次讲演,分享他人生的快乐、经验和体悟。“最后一课”在网上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流传极广。因为这次演讲,他被ABC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所在的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布什来信称赞他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看兰迪的“最后一课”,首先是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所打动。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却有着和平时一样饱满的热情。谈起儿时的梦想,谈起成长的经历,谈起父母、同事、学生,谈起他的妻子,我能听到的只有真诚和爱。把兰迪的“最后一课”放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来考量其实并不一定恰当。这次演讲哪怕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也丝毫不能减弱它的光芒和力度。这是一次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少数,善于讲演的人也是少数,兰迪正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更何况他所讲的又是人生这一个重要的话题!看兰迪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了那本《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是加州理工的物理系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以爱闹、爱玩、特立独行著称。也许他们两个人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他们留下的演讲和书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他们的存在,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两个head fake,在兰迪没有说出来之前,我都想到了。这不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讲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去过人生的讲演。生活在这个时代,会突然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技巧、教程、howto、guide。。。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心情。。。有时候不由生出些许反感,仿佛没了这些书人们就不会工作学习与人相处了一样。但不得不说,这些书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当然,我的经验仅局限于中国),人们一方面需要面对传统社会架构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得应付过去所没有的新环境、新问题。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还顾不上人生的重要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今天的中国谈论终极关怀也许还太奢侈,但相对于它的重要性而言,这个问题绝对是谈的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在纯粹的宗教和世俗之间,我们需要更多坦诚的、积极的、热情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箴言。毫无疑问,兰迪的最后一课正是这样的内容。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坦诚和爱心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地留下“最后一课”的印象,这份遗留下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只能属于他的孩子。然而我们又何其幸运,能亲耳听到、亲眼见到这最后一课!
关于死亡,我们经历的太多,“最后一课”也绝非先例。之前也曾读过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还有黎家明《最后的宣战》。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然而面对死亡这一共同的事实,他们又是何其相似!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神秘,然而又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神秘。当这一天或快或慢来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真的都准备好了么?“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死无非是人生一体之两面,没有透彻的人生,又何来坦荡的死亡。“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一种人生境界,兰迪无疑是做到了。兰迪的家人和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伤痛。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突如其来或是渺小的死亡面前,不得不说,对于兰迪,除了惋惜,也还有些许羡慕。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是曾经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从最初的浑浑噩噩到后来的立志发奋,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我,爱读刘墉的励志书籍,爱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尼采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然而很快我就面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怎么办?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面对“平凡”这一件事?全世界有几个梦想体验零重力的孩子可以真正实现梦想呢?全世界又有几个人可以进入CMU学习甚至成为终身教授呢?如果不能——怎么办?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往其自身的解放之路,是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自内而外,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没有尽头。。。唯一重要的是:“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the karma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The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链接
—
[1]. 2007年兰迪被ABC新闻网评为年度人物
[2].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
[3]. 下载链接@VeryCD
西藏历史事件年表(续)
1895 | 十三世达#赖#喇#嘛亲政 |
1904 | 英军占领拉萨,9月7日签订《拉萨条约》;10月,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至外蒙古的库仑。 |
1908 | 十三世达#赖9月28日抵达北京 |
1909 | 12月25日十三世达#赖返回拉萨。 |
1911 | 辛亥革命 |
1912 | 溥仪退位;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龙厦率领4名青年达到英国 |
1913 | 十三世达#赖重返拉萨;同年,“西姆拉会谈” |
1914 | 龙厦离英;“麦克马洪线”的提出 |
1921 | 三大集团(擦绒为首的代本集团、三#大#寺为代表的喇嘛集团、藏政府中的保守官员)就扩军问题而发生的冲突;朗#色#林#札#仓事件 |
1923 | 九世班禅喇嘛出逃蒙古 |
1930-32 | 康区的汉藏纷争 |
1933 | 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土登贡培被流放 |
1934 | 龙厦倒台;黄慕松将军奉使入藏;九世班禅访问南京 |
1935 | 威廉逊出使拉萨 |
1936 | 赤门噶伦隐退 |
1937 | 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九世班禅圆寂于玉树的加拉颇章宫 |
1939 |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从安多出发前往拉萨 ;朗顿司伦被迫辞职 |
1940 | 十四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布达拉宫坐床 |
1941 | 热振辞职,大札摄政 |
1944 | “林周宗”事件;热振寻访拉萨;沈宗濂接替孔庆宗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 |
1945 | 拉萨“大法会” |
1946 | 西藏代表团赴内地出席国民大会 |
1947 | “泛亚洲会议”;热振被捕;色#拉#寺#杰#札#仓之战;热振死于狱中;印度独立 |
19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50 | 昌都战役;11月17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亲政;12月达#赖出走,次年1月2日 |
Ouverture Facile介绍
Ouverture Facile是我去年1月份偶然发现的一个在线解谜类游戏。Ouverture Facile是法语中”Easy Opening”的意思,我想这大概说明了这个游戏的特点:上手简单,而游戏本身极度开放。这开放性一方面是指游戏的形式,你需要穷尽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想象力来找出答案;另一方面,开放的也是游戏本身。事实上,作者还在不断增加设计的关卡。甚至开放了相关SDK,允许玩家自己设计谜题并上传。但是不得不说,这游戏几乎每一关都是很完美的,从构思到设计,从内容到形式,有时候尽管线索链很长,但最后推出答案以后回头一想基本上都很合乎逻辑的。所以,要为这游戏增加设计新的关卡似乎也很难。
好了,介绍一下规则。OF每一关都是一个单独的Flash页面,你所要做的就是根据页面上的各种信息与提示,想办法找出下一关的URL。游戏本身是从易到难的,前10关相当于教学,每一关都需要用到一些基本的技巧。而10关以后就看你如何使用各类技巧去解题了。下面是我今晚刚刚通过的56关游戏画面的一个截图。
OF需要用到的技巧包括:Google,不会Google基本就不用考虑这个游戏了,Google Fan玩起来估计会如鱼得水;常用软件的使用,例如16进制编辑器,音频编辑器,图像处理工具等。但这个游戏对于软件的要求基本也仅限于此,作者也保证不会用到专有的或是更复杂的软件;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Ascii码等等。但是具体关卡涉及到的知识,也许只能通过Google去学习了。(更完整的规则介绍可以看这里)
最后,关于游戏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耐心。在某一关卡上几天或是几个星期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这个游戏的乐趣所在。所以千万不要想着去看攻略之类的东西。在官方论坛就做的很好,每一关都有相应的帖子可以讨论,但是没有人可以直接说答案,最多也是隐晦的提示。
56关是我去年的进度了,后来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放弃了,今晚才又重新开始。1年过去了,看见user map上整个中国仍然只有我1个人的标记,不禁为这么好的游戏不为人知感到可惜!所以写此blog小小地宣传一下。
最后提一下我最爱的关卡:[18, 25, 34, 35, 39, 46, 47, 54, …) ^_^
每天进步一点点:玛丽前溜 – 20080401
玛丽前溜就是前脚脚跟着地,后脚脚尖着地的轮滑技巧。最早是在视频里看过,好像也属于轮滑的基本动作之一。熟练以后可以用来过桩或者和其他相衔接——当然这些对我来说都还很遥远。其实我一直在想,每只脚单用一只轮子,这对平衡性的要求实在太高。因为理论上你完全可能在任一一个方向失去平衡。
今天突破性的进展就是做出了这个动作。哈哈。不过只能左脚前,右脚后,只能溜直线,不能溜曲线,而且时间也坚持不太久。但是不得不说,玛丽前溜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高深莫测。事实上,只要控制好重心在两轮之间,起来的时候身体稍稍向前带,玛丽前溜就和你在平地上踮起脚尖是一个概念。
这大概就是运动的乐趣吧!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新的技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征服?对于轮滑来说,还意味着心理障碍的破除。。。你能想象么?那一种新生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