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模糊的面容清晰的印象

很早就想在blog里写上一个系列,记录下生活中那些萍水相逢或是擦肩而过的人们。因为偶遇而凝固的一瞬间,背后隐藏了多少丰富的人生经历?又蕴含着多少不同的情感体验?无数个人的无数个故事在此时此刻此地交汇,却又在下一瞬间向四散发射出去,也许再也不会交汇。每当想到这些,我便觉得他们的神情,他们的举止,他们的姿态,他们的装束,他们在这一瞬间的点点滴滴都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含义。有的时候仅仅驻足观看就是一种风景,或是从一瞬间刺穿下去,想象他们在海面下那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世界,如果有兴趣,甚至可以来玩一个嫁接游戏,把梦境与生活,想象与真实,陌生人与好友嫁接起来,来一场“活动变人形”。我想,造物主的乐趣也不过如此吧?;-p

无论是戴望舒“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雨巷》),还是William Blake那句“A traveller came by, Silently, invisibly; He took her with a sigh”,当面容模糊的时候,印象才逐渐清晰起来。很早就体会到语言不能尽意的死穴,可近来重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时,才意识到此问题早已有解——那便是象征主义。当尼采把象征引入哲学,从此可以“骑在一切象征上驰向一切真理”,存在之谜就此敞开,“万物都好像自动前来,甘愿充当譬喻”。我猜想,印象主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罢。当丰富的感情、思绪、人生体验凝结于某种意象,似乎这意象也就从此活了起来。它可以穿透力极强地照进另一个人的心里,唤起一种感同身受,然而却并不相同的情感。正因为印象不是诉诸于描述,而是诉诸于感觉,也就自然没有了语言描述时那种笨拙的词穷感。

对于个体的生活/生存状态的记录其实例子其实有不少,比如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比如赵铁林《另类人生》,比如阿三的面孔摄影系列作品。这几个例子的共同点是通过大量不加粉饰的个例的真实记录,就其全体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的力量感。而偶遇/擦肩而过的记录却不应该是这样。首先,它是诉诸印象的,而不是诉诸真实和细节的;其次,它是以个人为中心点的观察记录,长期的记录并非揭示观察对象的状态,相反,它应该折射出观察者本人的轨迹、心态和状态。

天哪,回头看看,我都说了些什么?。。。其实,我只是想说,那条美丽的长裙,那条松散的辫子,那个闲适而又略带慵懒的步伐……哦~真是难忘记。


相关文章

Comments

4 Responses to “那些模糊的面容清晰的印象”
  1. naomi says:

    哈,听小钟吧,《像艳遇一样忧伤》《果实与艳遇》。
    但丁遇上贝阿特丽齐。

  2. LiZ says:

    我都不记得自己多久没写字,更多久没看书了
    活得真浅薄阿

Speak Your Mind

If you want a pic to show with your comment, go get a gr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