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信仰 (二) 正信希有
* 所谓正信
==========
什么是信仰?信仰又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部金刚班若波罗密经,佛祖再三告诫我们所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只有断见思二惑,才能解道、悟道、了脱生死,获得超凡入圣的大智慧。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听了一些福音讲座,有各式各样的学者分享他们关于信仰的种种认识和体会。说到了十字架的意义,说到了救恩的凭据……让我惊讶的是,即使是这些关于教义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才会有这些讲座,因此,我才会听到”一个基督徒,如果不了解十字架,就是不了解我们的信仰”。
究竟什么是信仰呢?究竟何为正信呢?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总有着太多的误解。
* 众说纷纭–从误会说起
==========================
众所周知,可又从来少有人讨论,当它被提到的时候多数是被歪曲的时候。在中国,某种意义上,信仰和性的地位大致相当。
迷信、宗教、有神论、无神论、唯心、唯物、神学、科学还有信仰混做一团,一不留神就沦为彼此的枪靶,着实让人叫屈。
信仰不等同于迷信。”迷信”在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英语的解释是irrational belief or practice resulting from ignorance or fear of the unknown。这至少说明两点:一、迷信本身不包含道德层面上的贬义。二、”迷信”这一状态是真正有信仰追求的人所要避免的。如果换一个说法,”迷信”也就是佛祖要我们断的”见惑”,也就是教会的长老向兄弟姊妹们澄清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就我所接受的教育而言,迷信常常和封建联系在一起,这或许是它给人留下坏印象的根源之一。可是封建又能说明什么?不过是一种社会形态。就算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也大可不必口诛笔伐。梁实秋说文学应该描写永恒的人性,结果被鲁迅狂批,说汗也有香臭之分。可是当中国从狂热的年代中苏醒过来,涌现出所谓的”伤痕文学”,关注的又何尝不是人性?!
信仰不等同于有神论。从物理形体的神,到人格化的神,再到某种泛在的神,有神论本身也同样经历着”迷信”到”正信”的转折。当无神论者自得地抗出现代科学大旗来证明无神的时候,却忘了我们未知的事物是何其之多。然而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无论是有神论的何种阶段,信仰总是存在的。所以佛教徒说自己是有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也说自己是有信仰的;非但如此,中世纪的天主教徒,现代社会的基督徒,甚至一个非宗教信徒都可以是有信仰的。
* 我眼中信仰
============
信仰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就宗教而言,信仰是一种救赎的凭据。佛教许诺的转世也好,基督教的所谓得救也罢。现代人似乎并不在意那么”久远”的未来。物质生活的丰富伴随着精神家园的沦丧,空虚,落寞以及永恒的孤独感,使得宗教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人本身是不完整的”,”有了天父的人是无敌的”,”人是有宗教性的”–无论哪一种表述,都说明了信仰对于人的意义。
因为宗教填补了人本身的空缺,所以个人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之中的个人都开始变的美好。然而在我看来,这一意义层面上宗教和信仰仍有分别。显而易见,人所向往的那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以及向往本身才是一种信仰。以此境界说明自己意义的宗教不过证明了自己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有效性罢了。当然,宗教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望,一种事业上的终生追求,一种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不是都能算作信仰么?
* 宗教是一种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种人生选择
========================================
宗教和信仰的差别可能在于前者和世界观联系的更为紧密。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宗教,它总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的框架。而这套世界观的认同也是人们接纳宗教的原因之一。
就在世界观、思考方式这个层面来说,是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权威?正是罗素赖以划分科学、哲学以及宗教的依据。在为理性所支撑的现代社会,宗教遭受了很多置疑。”以何种手段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问题,因为这仍是一个需要凭借理性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倒也不失为一种相当有趣的思维方式。
从宗教来看理性,我们又为什么这么喜欢问问题呢?仅仅是让我们自己觉得舒服?活的轻松,死的从容?如果是这样,那么理性又何尝不是人的宗教性呢?
总结一下,综上所述,宗教是一种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种人生选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