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生活的“平庸”状态

“出国旅行的欲望,又蠢蠢欲动。我冷静的思考, 那不过是一只绑了线的小鸟。短暂高飞,弄乱了一切。兴奋过了头, 精疲力竭的回到老笼的荒唐过程。我自我安慰,望著遥远的天空,苦笑、叹息。”

–畿米
有多少人渴望长途旅行呢?有多少人期待一场奇遇呢?又多少人不得不这么”庸庸碌碌”地活着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东西总是别人的好”。那么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的生活是否也是别人的梦呢?Brickman等教授在1978年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随机选取了一些人调查他们的高兴程度,之后又调查了伊利诺伊州22位彩票大奖获得者的高兴程度,令人惊讶的是,两个人群的高兴程度几乎相同!其实,我们往往高估了外界事物,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又低估了自身的适应能力。我小的时候就想要是有一台游戏机,一盘三国志的游戏,此生足矣!可是后来有了电脑,有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玩的时候,发现也不过如此了。

这也许不应该归咎于本性中贪婪,经济学告诉我们,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消费品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学习、周遭的人和事同样也是日复一日的消费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我们的新鲜感越来越小,最后当然就厌倦了。

当然,这只是当局者迷,庸庸碌碌的生活在另一个角度看来仍是真实而美好的。对这一切视若无睹的我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精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那也就是本应该属于我们但是却没有得到的那些–被忽视了的生活乐趣。和经济生活不同,这里的机会成本几乎是无法从收益中得到弥补的。”年少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未来都很美好,以为铺满鲜花的大道就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的到来。于是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早日脱离父母的束缚去自由飞翔。可是我们的哲学学得不够好,忽略了美好、自由的另一面是艰苦、独立、没有人可以依靠的真实。于是,我们将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孩子身上,独独忘记了能承受这一切的实际上只有自己。”这是一位网友对生活的描述,而我的总结就是:幸福总在彼岸。也许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明白,他们付出了什么。

“适应性偏见”使我们麻木和厌倦,使我们忘了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正常人通常都是损失规避的。安于现状正是这种损失规避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一方面我们抱怨,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上却乏善可陈。如此这般循环,成了一个怪圈。哪天才是一个尽头呢?

什么?你说今天?


相关文章

Speak Your Mind

If you want a pic to show with your comment, go get a gravatar!